民间歌谣,流贼跌倒,王斗吃饱。
他不可能发不出工钱。
所以接下来的日子,大伙可能就象宣府镇的百姓一样,人人有活干,人人有饭吃了。
王斗与陈新甲等还宣布,以后驿站将取消“迎递使客”功能,改为推行差旅费,并许可各驿站如宣府镇一样自主经营。不过所获上缴多少,地方与中央如何分帐还在商议。
然众多商人,特别宣府镇的商人已经闻风而动,在归化城到京师,京师到南京的道路驿站周边购买租用土地,开设酒楼马行等等,引领了商界的风潮骚动。
又宣布免除三饷,免天下差役三年,暂用雇佣制,三年后再议。
种种措施,引得天下一阵一阵的震动,朝气蓬勃的气象跃然而来。
崇祯帝又叹息一声,自己在位时,何曾有如此气象?
王斗进京才多久,民间的气息就似乎变了一个样。
他又看报纸上自己最喜欢的“最爱金瓶梅”对此的点评,回味再三,心中痒痒的。
他想:“哪日我也去投稿。”
……
最后崇祯帝满足的放下报纸,站了起来。
他点了一根云烟,在草地上慢慢踱步,似乎天苍苍,野茫茫,远处成群的牛羊尽收眼底,让人的心胸都开阔了许多。
他这庄园附近也有一些庄园,还有一些寨堡村落,汉人与归附夷人杂居,乡民都很纯朴,颇有与世无争的味道,有时他在附近散步,周边的夷人还会操着生硬的汉语叫他:“朱必下。”
虽才搬来不久,但崇祯帝在这一片已经闻名遐迩,因为他也算是个高级知识分子,而这边的人对识字的人都非常尊重。不时有人上门向他求字,那日他顺手给一个夷人小孩取了名字,那户人家还专程抱了一头小羊羔过来感谢。
往日种种似乎都成为过去了,崇祯帝也慢慢习惯了现在的生活,闲逸的生活与舒散的心情下,他的气色也变得越来越好,头发有渐渐从白转黑的趋势。
他这庄园养了一些羊与马,周边还开辟几块菜地,进入五月后,闲时没事他也会种种菜。
清脆的笑声不断传来,崇祯帝看去,却是几个儿子女儿在闹,他们骑在几匹小马上,在那边转着圈,昭仁公主追在后面在跑:“哥哥,哥哥,我也要。”
还有王德胜大呼小叫的声音:“啊哟,几位小主子,小心些,不要摔下来啦。”
崇祯摇了摇头,都成疯丫头,疯小子了。
这时脚步声不远处响起,却是周皇后陪着懿安皇后从菜地摘菜回来。
看着那边笑闹的场景,懿安皇后叹道:“想不到妾身还有走出深宫,看看这壮美河山的一日。”
崇祯帝正要过去拜见皇嫂,这时一辆马车向庄园行驶过来。
……
温达兴从马车出来,坤兴公主朱媺娖小跑着过来,她俏脸晕红,纯洁得有若一头小鹿。
她期盼道:“温大人来了?侯爷还好吗?”
温达兴忙道:“非常好,只是国务繁忙抽不开身,待稍有闲暇,大将军定前来拜谒公主与陛下。”
坤兴公主螓首轻垂,娇羞的嗯了一声。
温达兴对坤兴公主微笑地点了点头,又朝崇祯皇帝走去。
二人在草地走着说话,良久,崇祯帝叹道:“是朕错怪王斗了,朕有愧也。”
温达兴一顿,随后说道:“不怪陛下,大将军曾言,谁坐上那个位子,都会身不由己。”
往事历历,崇祯帝最终叹道:“大明有幸,能天降王斗此等人物。”
温达兴也沉静下来,他说道:“大将军曾言,高皇帝有大恩于中国,所以……不过国之蛀虫必须铲除,他也说过,他不会许可任何人妨碍他的大道,阻碍他的道统。”
崇祯帝回味温达兴的话,他沉吟良久,点了点头,说道:“看报纸上说,东王未来有意前往海外?”
温达兴道:“是的,大将军说过,二十年后培养出接班人后,他会退休环游世界。”
崇祯帝奇道:“他真的舍得离开中原,你等也愿意追随海外?”
温达兴笑道:“为什么不?实封国土,在中原可能吗?而海外到处都是土地,只要占来便是你的。”
他向往道:“我老温家说不定也能出一个国主。”
崇祯帝不可思议道:“蛮荒之地……”
温达兴笑道:“蛮荒?只要经营得好,何处不是桃源乐土,便如宣府镇,土地亦不肥美,现在如何?况且海外之土也非尽是荒芜贫瘠,便如南洋许多地方,亩产可达三四石,我大明有几块土地能达到这种产量?”
崇祯帝怔了怔,温达兴又道:“建国封王,为公国侯国,开创自己的基业,大将军给我们这份富贵重了。是留在大明享受寻常富贵,再后代子孙公侯若杀猪似的被宰杀,便如此次流贼进京……还是建功立业,开辟自己的国度?我等皆会抉择。”
温达兴眼中露出神往之色,他想起往日各军将与大将军畅谈的未来种种。
是的,历朝历代传统中原之地是不可能实封的,而且定鼎后也大多马放南山,狡兔死狗烹,他们这些大将,也惟有在惊恐与病榻中渡过一生,现在却是新时代来了。
他们可以光明正大建立自己的国度,取得自己的封地,世世代代传给自己的子孙。
这份基业富贵何等之重,所以为什么不呢?他们都非常支持。
以后他们的总代言人还是王斗,协调封地与国家,国家与封地之间的经济,文化关系。
温达兴继续道:“再看此次流贼之祸,亦是土地太少的缘故。大将军言,天下世界如此之大,又何必窝里斗,眼界要放宽些,多出去寻找生存的空间。”
崇祯帝道:“世界?”
温达兴微笑道:“是的,大将军说过,大明虽大,世界更大,大明只是天下一隅罢了。”
崇祯帝怔怔听着,心想:“这就是王斗两全其美的方法吗?他朱家不用担心被夺了皇位,王斗也不用担心日后霍、张之忧,为他的家族,为他的部将开辟最好的退路。只是若不心怀世界,只看着大明这一片小小的土地,是找不到这种良方的。”
他沉思良久,叹道:“朕的眼界确实低了。”
他说道:“只是日后各封地,封国与中央朝廷之间如何呢?”
温达兴道:“大将军设计了礼官制度,朝圣制度等等。不过他也言,未来之事很难说,百年、二百年后可能会变,然不管未来如何变,这些土地上的人民都属于一个共同的名字,大汉。”
温达兴最后道:“大将军言,他最骄傲的事,就是能亲身守护这个文明。”
温达兴走后良久,崇祯帝仍喃喃道:“文明?”
这时周皇后走过来道:“陛下在谈什么?”
崇祯帝摇了摇头:“没什么。”
他看向周皇后道:“这些年朕忙于国事,却是冷落你了,日后也要跟着朕受苦。”
周皇后摇头:“比起深宫,妾身反更喜欢这里。看看娖儿她们,比起在深宫的时候,她们多快乐?”
二人看去,却见昭仁公主小鸟似的追着姐姐坤兴公主在跑,草原上一片清脆的笑声。
二人看了一阵,都是微笑,帝王家也非无情。
随后周皇后眼中泛起柔情,浅浅一笑:“更何况,只要能陪在陛下身边,何处不是安乐桃源?”
她低吟:“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时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全书完)
完本感言
写下全书完三个字,我重重的松了口气,六年了,这本折磨我六年的书终于结束了,好在写出最后一个字时,我仔细回味,回想全局,认为基本还是写出了当初的那份初衷。
记得当年封推时我写过一段话:“如果把明朝比喻成一位女子,那她定然不施脂粉,不着华服,却生性清灵、兰心慧质。虽然你看到她的微笑,但那笑却很神秘,因为她处处谨慎,时时提防。如果你对她稍有侵扰,受伤害也只会是你自己,而她只会永远笑着,让你羞愧而去。”
提笔写小兵的初衷之一,也是惋惜这个沉静而幽美的文明的沉沦,所以我就想在书中推演,若大明继续存在下去,会是怎么样?特别又经过主角改良,剔除了糟粕的优雅文明。
便如现在若看到一个锦衣卫,是不是感觉很酷,那种华美衣冠的震撼。
所以,就有了这个故事。
当然,本书主要写明末十年的事,那些人与事,要表达的已经表达了,再写下有画蛇添足之感,所以故事就到此结束。然那种想象的画面已经停留在脑海中,因为那种世界与人物已经打开,这就够了。
戛然而止,余音袅袅,我认为是最好的收笔方式,留有余味,又没有英雄迟暮的悲哀,也是对笔下人物的珍惜。
不过一个故事也需要读者的品味与陪伴,很感谢这么多年读者们的不离不弃,小兵写到现在,成绩一直让我很满意,现在高订一万七,均订八千,这个成绩我很满足,谢谢大家的支持。
另外回应下前段时间书友们对一些历史人物死亡的争议。
我认为,死亡是一个历史人物的完整循环,他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缺乏了死亡,他们的生命就不再完整。
便如:
卢象升不死,他还是卢象升吗?
孙传庭不死,他还是孙传庭吗?
杨国柱不死,他还是杨国柱吗?
他们不死,人物就会失去魅力,因为他们不再是他们。
他们不死,他们光华就被抺杀了,是对他们的不敬。
如果尊敬他们,就让他们死去。
而他们虽然死亡,仍然伟大。
他们虽然死亡,仍然活着,并世世代代被人们所铭记。
我认为,穿越改变整体的国运,文明的气运,但没必要抺杀一些原本历史人物的光华。
至于一些原本就没有光华的历史人物,他们是死是活不重要,单纯为剧情考虑就行。
最后,一些书友问起新书,新书《续南明》虽然有十几万存稿,但我感觉一些设定与人物还要再考虑一下,否则写到后期可能会出问题。而且我现在非常累,写作真是脑力与体力结合的极限运动。
所以,我要休息一下,估计会在九月的中下时候发新书。
这里再发一下新书《续南明》内容提要:
“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轶汉唐,际天极地,罔不臣妾……”
大明宣德六年,郑和第七次率舰队出使西洋,曾自豪在《天妃灵应之记》碑如此宣示,此时大明国力如日中天。
然时间到了崇祯末年,大厦将倾,帝国将亡,乱世来临的阴影,笼罩每个百姓心头。
胡虏横行,流寇肆虐,天灾人祸,饿殍遍野,文明就要毁灭,前方看不到希望。自五胡乱华,蒙元入寇,中华又将步入黑暗无底之深渊。也就在这崇祯十四年秋,一个后世的灵魂,意外来到大明,在淮北那片奄奄一息的饥民中……
比起小兵,本书在工业与科技方面的笔墨会多一些,跟世界的互动也会多一些。
谢谢大家的支持,老白牛于2016年8月23日0时4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