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行星形成的原因,科学界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在太阳系形成初期,由于某种原因,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这个空挡地带未能积聚形成一颗大行星,结果留下了大批的小行星,你们看,太阳系几乎所有大行星的自传方向都和地球一样,算是自东向西转,而火星正好的反着,它是至西向东转,这种现象就有可能和小行星有一定关系。”
“关于小行星的形成,太阳星云假说最为兴盛,他们那些科学家认为,星云中构成太阳和行星的材料,像尘埃和气体,它们因为重力而形成旋转的盘状,在太阳系最初几百万年间,因吸附碰撞变得粘稠,造成小颗粒逐渐形成更大的丛集,小颗粒慢慢增加相互吸引,就像是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大,最终形成行星或者巨大的气体行星。”
“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小行星带是太阳系诞生之初就形成的。”
“小行星带所拥有的质量应该仅是原始小行星带的一小部分,以电脑模拟的结果目,小行星带原来的质量应该与地球相当。主要是由于重力的扰动,在百万年的形成周期过程中,大部分的物质都被抛出去,残留下来的质量大概只有原来的千分之一。”
“当主带开始形成时,在距离太阳2.7 AU之处形成了一条温度低于水的凝结点线—“雪线”,在这条线之外形成的星子就能够累积冰。在小行星带生成的主带彗星都在这条线之外,并且是造成地球海洋的主要供应者。”
“地球的海洋形成和生命诞生和小行星带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这也不能说明他们能够在小行星上诞生文明啊。”千叶夏子说道。
余子峰摆摆手:“别急,我现在只是说了小行星的一种形成可能,也有科学家提出过另外一种假设。”
“什么假设?”千叶夏子问道。
“这个假设就是小行星带以前某个时期之前其实并不存在,而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存在着另外一颗大行星,它是地球的第五大行星。”余子峰说道。
“你的意思是,这些小行星其实是一个大行星爆炸的残骸?”叶静文似乎明白了余子峰的意思。
余子峰点点头:“是的,这些小行星有可能是一颗大行星的残骸,曾经在太阳系有十大行星,如果算上冥王星的话。”
“在火星和木星之间也有一颗行星,他的体积要比地球至少大两倍,它拥有至少两颗以上的卫星,它拥有充足的水分,甚至还有可能拥有丰富的生命,也有可能孕育出过智慧生命。”
千叶夏子问道:“现在的火星温度都很冷,零下五六十度是常态,它比火星还要远,难道不会很冷吗?如果水分一直处于冰的状态,那怎么孕育生命?”
余子峰想了想回答道:“首先有一种可能是因为宇宙大爆炸的缘故,我们的宇宙不断在膨胀,太阳系也在膨胀,所有的行星都会离着太阳越来越远,虽然我们现在感受不到,是因为我么的时间跨度太小了。放眼几十亿年之间,地球就有可能离着太阳像现在的金星一样近,第五行星也是离着太阳没有这么远的,那时候上面的温度整天都像地球的春天一样温暖。”
“其次还有一种可能是太阳是在不断衰减的,它早晚会成为一颗红矮星,最终熄灭为一个黑洞。所以,要是在上亿年前,太阳是不是比现在温度高这可说不定,或许那时火星上温度都很高,地球根本热得像个炒锅,只有第五行星上四季如春。”
众人点点头:“好像确实有这种可能。”
“你说得没错,曾经的太阳系里确实还有一颗大行星,它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它的名字应该叫做‘灰星’,它的很多区域温度都是二三十度,但它的温度不主要依靠太阳。”
维斯顿的脑电波终于在众人脑海中再次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