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一边,寿宴上觥筹交错。邓氏年纪有些大了,不胜酒力,让媳妇替自己招待各家贵客后,自己在秦嬷嬷的搀扶下,进内室更衣。俞清瑶身边的吴嬷嬷不知怎么,竟然也进来了,而且悄然无声的,竟没几个人知道。
跪在邓氏脚边,吴嬷嬷泣不成声,“……唐玲不知道表姨母一番好意,竟然……”
“罢了,你且起来说话。”邓氏使了个眼色,秦嬷嬷立刻出去关上了门。
“现在不怨恨我把你留在俞家丫头身边了吧!”
吴嬷嬷羞愧的连连点头,“方知道表姨母是一番好意,都是唐玲见识短浅。”
这一幕为何发生,还要重头说。
吴嬷嬷原本是良家子,本姓唐,应该称呼唐嬷嬷才是。因卖身为奴,不敢有辱先祖,就把本来姓名掩下,只让人称呼夫家的姓氏,倒让人把她本姓忘了。俞清瑶曾经奇怪,她凭什么本事,能挤下国公府众多管事娘子,抢到给元菲儿陪嫁的身份?原因很简单,她是邓氏的娘家亲人!
邓氏的母族姓唐,跟吴嬷嬷是没出五服的亲人。
血缘上的亲近,使得吴嬷嬷先天具有优势。加上她本知书达礼,略微一调、教,不比其他人强上许多?
再说唐家怎么败落,那就牵扯到广平皇帝登上帝位,多少家族一朝分崩离析,太远了,且不谈。只说吴嬷嬷一生操劳,只有两大心愿,一是儿子文通,二是女儿珍珠。
陪嫁到郡王府,儿子女儿的终生都有依靠了,这是吴嬷嬷打心底里排斥跟随俞清瑶的原因。虽说迫不得已定下了五年约定,但她还是不怎么信任俞清瑶的——因为她的身份不够!她的承诺,自然也要打个折扣。
可现在,忽然一切都改变了!
诗仙!大周朝开国以来,唯一得到文坛大儒们的交口称赞,一致认定的“诗仙”!哪怕他是布衣平民呢,也有笑傲王侯的本钱。而作为诗仙唯一的女儿,比数代书香世家的闺女还要清贵。因为翰林院从来不乏翰林学士,可天底下、整个大周朝就这么一个“诗仙”,就这么一个俞清瑶!
给侯府普通亲戚小姐做管事娘子,身份低贱。可给诗仙的女儿管理家事呢?似乎,也沾染了“诗华之气”。这身份,再也不是她苦恼的难为情根源了,而是值得骄傲的,自豪的事情!她可以大大方方的告诉任何人。
而她的女儿,不会受到任何鄙视,她的儿子,也会因为跟诗仙有所关联,受人欢迎!
自打从宾客口中议论俞探花、俞诗仙后,她唐玲才明白,表姨母是一片真心为她着想啊!
邓氏低低叹了一声,“安庆老侯爷……一向最有眼光的。当初他铁了心把嫡亲闺女嫁给俞家,我与国公爷背地里不知劝了多少回——给屠户的女儿当媳妇,不是自甘堕落吗?真心想结亲,庶女嫁了也是一样。他却言道,俞锦熙武能跨马安邦定国,文能提笔罄书丹华,有经天纬地之才。一意孤行的把嫡亲女儿嫁了。”
“如今看来……”
一言未尽,有许多含义。
俞锦熙才华足够,可脾气么,唉,年轻时候傲气十足,连皇家的人也不放眼里;而沐天华两次难产,几次命悬一线,与俞锦熙夫妻关系名存实亡。若是老侯爷沐桦活到现在,看到现在的情况,也不知该说什么是好吧!
但邓氏从来没怀疑过老侯爷的眼光——君不见,齐国公是怎么一步步从低级军官成长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一开始,若无他的提携,齐国公怎么可能在众多普通士官中脱颖而出?
“……那次去见俞家丫头,虽是随口一指,但也存了一丝希望。果真遂了我的意,也是你的福分到了。日后好生照顾她,她未来有个好结果,自然也少不了你的。”
吴嬷嬷含泪点头。
“对了,你夫家叔伯兄弟,不是为了争抢几块田产,已经在你死了的夫君名下过继孩子?索性也不必跟他们挣了,把你的文通过继唐家吧!这样,唐家也有了香火……”
吴嬷嬷再次跪下,感激的不知说什么话好。
若是俞清瑶在,恐怕要大吃一惊。
因为前世,邓氏说的娘家亲戚,就是那个中了进士当了开远县令,后感染瘟疫死掉的未婚夫婿,不就叫“唐文通”吗?
前世险些成了她婆婆的人,这辈子却成了她的奴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