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嬷嬷连忙应了一声,吩咐跟随的人,好生照看着,千万别摔倒了云云,回头,却叹息的道,“万幸姑娘还有个嫡亲的弟弟,咱子皓少爷懂事又聪明,日后考取了功名,姑娘这辈子也不用愁了。纵然老爷跟夫人回不来……也不用怕。就凭子皓少爷跟姑娘的情分,怎么也不会让姑娘受了委屈。”
委屈不委屈的,且不说。俞清瑶抬头问,“弟弟……会考取功名吗?”
“这还用说!”胡嬷嬷理所当然的回答,仿佛俞子皓将来考不中才是一件稀奇古怪的事情。不仅是她,怕是整个俞家上下没有人会认为五少爷将来科举失利。
于是,刚刚接受重生的俞清瑶恍然忆起,她与子皓的父亲俞锦熙,不是常人。他是大周朝广平帝钦点的探花郎。曾祖父因做了皇帝的老师,时时刻刻谨言慎行、如履薄冰,奉行“韬光养晦”,只准族中子弟念书,却不准做官参加科举,免得树大招风。旁的俞家子孙都听从了,唯有满腹诗论的父亲不愿意老死乡间,偷偷用假名参加科举,未料一路靠进了一甲头名!殿试的时候才被发现。
曾祖为此大怒,非要废黜父亲的资格,并上书请皇帝惩罚。可当时,皇帝见父亲一表人材、机智敏捷,有意钦点状元,留在身边听用。是曾祖一辞再辞,才退为探花。不然,十八岁的状元郎,不说绝无来者,也算得上前无古人了。
可叹,有这般名声在外的父亲,俞清瑶的前半生却一直活在阴影下。父亲才华横溢,做女儿的怎能差了?于是,她绞尽脑汁的学诗词歌赋。奈何,老天把这部分才华都给了弟弟,她花半个月废寝忘食做好的一首诗,还不如弟弟随口吟出来的。更加不如父亲浑然天成、意境深远的美妙诗词。
重生一回,俞清瑶自然不会再傻乎乎的去做那种事倍功半、自讨苦吃的事。本身就没那天赋,何必浪费时间?何况……纵有天大的才华,又如何!
俞家被皇帝抄家后,她这个“大周朝最年轻探花郎的女儿”,早被人遗忘了。就是有人记忆起,特意来看她,给的也不是雪中送炭的温暖,而是居高临下的嘲笑——“看,那就是XX,探花郎的女儿呢!”
她的落魄,成为别人奚落、蔑视的最好借口!
既然重生,若是让自己再落入那种饥寒交迫的窘境,俞清瑶可以一头撞死了!她努力回想着这一生发生的大事,思索着避开大难的方法。
不过,现在最关键的是问清楚,今年是广平几年?距离曾祖父去世……还有多少年?她还有多少时间?
模模糊糊听到“金簪”二字,虽记得幼时发生过一起侍女跳井自杀的事情,却记不清到底发生在几岁了。俞清瑶不能直接问,免得别人生疑,不久前贴身大丫鬟翡翠,还想着找道士为她“驱邪”,为金簪超度呢!
找了个机会,从春妮的口中慢慢套话,问了诸如你在家里排第几,上面有几个兄弟,多大了,父母身体可还好。喜的小丫头以为姑娘关心她,是要重用呢,小嘴儿叭叭全说了。辗转才得知,今年是广平二十八年的秋天,距离被抄家的广平三十三年,只有不到五年了!
五年时间看似不短,可她一个弱质闺阁女子,能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