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归叹,贾诩还是蹙眉思索起来。
此时的战场形势是、马超已经占据了潼关地利,从而阻断大军西进之路,关中诸郡及汉中守军犹如瓮中之鳖,时间一长,难免有失。
是以,兵进关中刻不容缓。
当然,马超此刻已经算得上孤军深入了。
正常来说,孤军深入是兵家大忌。但到了马超这里,这个大忌却并不存在。
马超麾下十万兵马全是骑兵,迫切想要的就是与程远志野战,击溃后者的有生力量。
即使野战不胜,马鞭儿一挥,一两日便可从关中平原逃回西凉。
是以,进军关中与马超决战,得一步步来。
而想要进军关中,首先要跨越潼关。
潼关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摧”的险关,却不是“一人当中,千军莫动”的狭关,而是“一字排开,百人齐攻”的宽关,需要千军万马进行驻守。
好在,进入关中并不只有潼关这一条路,还有其他路线。
从中原进入关中主要有三条路线,从北到南分别是:北线出河东,从风陵渡、蒲坂津、禹门渡西渡黄河进入;中线沿淆涵古道,破潼关而入;南线由宛城,经武关、蓝田迂回潜入。
通常,关东军队想入关中,首选是从潼关进入;从河东渡黄河是次选;绕武关迂回是下选。
基于进入关中有三条路线可供选择,是以,潼关一直以来守军都很少,这才让马超趁机占据了潼关。
良久,贾诩道:“不知魏王欲从何处进兵?”
程远志令人拿来地图,手指向一处,道:“这里!”
建安十五年冬。程远志率十万大军,陈列潼关以东的黄河北岸,亲自在阵前吸引马超等西凉军的注意力,以高压态势紧逼联军,摆出一副势在破关而入的决心。把十万西凉军牢牢地钉在潼关。
另一边,令许褚引兵五万沿黄河北上,从蒲坂津渡口西渡黄河,屯兵西河,就地扎营,以便接应后续兵马过河。
马超探得消息,为免腹背受敌,不得不退兵到关中,摆开阵势,试图与程远志野战,一决胜负。
此时,整个关中聚集了超过三十万兵马,其中,西凉军十万;关中原本守军七八万,分散在各个城池;程远志率军十五万。
战事一触即发。
从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到次年二月,双方兵马激战十数场。
得益于西凉军枪长马快,因而,胜多负少。
但数战下来,西凉军的战意却越来越弱,马超部的损失越来越大。
这是因为,程远志命令各部军马在对西凉军作战的时候,认准了马超的部属往死里打,对于其他几部兵马则不主动攻击。
尤其是韩遂的部众,战场遇见了都绕道走,实在绕不过了,才会真刀真枪干一场。
这样十几场战斗下来,马超看韩遂的眼神都变了。
西凉军也再不复勇往直前的气势,且战且退,眼看就要退回凉州地界了。
程远志仅用了个简单的分化计,就让马超,韩遂二人的联盟几乎破裂。
西凉军由此互相猜忌,其他八部军阀眼见形势诡异,也都纷纷选择明哲保身,交战时都选择落在马超后面,任由马超一军苦战。
就这样,双方的战斗继续进行着,马超的实力却急剧衰落下去,一天不如一天。
至建安十六年三月,西凉联军彻底退出了关中地界,双方相持于冀城,等待最终的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