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部商用电脑出现之前好几年时,电脑的先驱者冯·诺伊曼(JohnVonNeumann)在他的一篇论文《复杂自动装置的理论及组织的进行》里,就已经勾勒出病毒程序的蓝图。
不过在当时,绝大部分的电脑专家,都无法想像会有这种能自我繁殖的程序。
一九七五年,美国科普作家约翰·布鲁勒尔(JohnBrunner)写了一本名为《震荡波骑士》(ShockWaveRider)的书,该书第一次描写了在信息社会中,计算机作为正义和邪恶双方斗争的工具的故事,成为当年最佳畅销书之一。
一九七七年的夏天,托马斯·捷·瑞安(Thomas.J.Ryan)的科幻小说《P-1的春天》(TheAdolescenceofP-1)成为了美国的畅销书,作者在这本书中描写了一种可以在计算机中互相传染的病毒,病毒最后控制了七千多台计算机,造成了一场不小的灾难。
而虚拟科幻小说世界中的东西,在几年后终于逐渐开始成为电脑使用者的噩梦。
差不多在同一时间,美国著名的AT&T贝尔实验室中,三个年轻人在工作之余,很无聊的玩起一种游戏:
彼此撰写出能够吃掉别人程序的程序来互相作战。
这个叫做“磁芯大战“(corewar)的游戏,进一步将电脑病毒“感染性“的概念体现出来。
一九八三年的十一月三日,一位南加州大学的学生弗雷德·科恩(FredCohen)在UNIX系统下,写了一个会引起系统死机的程序,但是这个程序并未引起一些教授的注意与认同。
科恩为了证明其理论,将这些程序以论文形式发表,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也正是科恩的这个程序,让电脑病毒具备破坏性的概念具体成形。
不过,这种具备感染与破坏性的程序被真正称之为“病毒“,则是出现在两年后的一本《科学美国人》的月刊中。
当时是一位叫作杜特尼(A.K.Dewdney)的专栏作家在讨论“磁芯大战“与苹果二型电脑,当时美国流行的正是苹果二型电脑(在那个时侯,我们熟悉的PC根本还不见踪影)时,开始把这种程序称之为病毒程序。
从此以后,我们对于这种具备感染或破坏性的程序,就有了一个“病毒“的名字可以称呼。
所以,当那志明跟两位巴铁聊起说要成立一个公司,专门研究病毒,以及防御病毒时。
两位巴铁先是有点迷糊,随即都明白了过来,这不就是编写程序吗,没问题,这正是他们兄弟两个的强项。
公司的注册资金为两百万香江元,那志明出资一百四十万,占百分之五十五的股权。
维多利亚出资六十万,占股百分之三十五。
巴斯特和阿姆杰特则由技术入股,各占百分之五的股份。
公司的名字是那志明起的,名字就叫N.V360,维多利亚问这个名字有什么意义,那志明没有解释,让她自己想去。
那志明没有在公司里兼任职务,因为他知道,这个公司在十年之内都不会有多大的成就。
世界上电脑病毒泛滥,引起大众关注的时机,应该是在九十年代的后几年,到那时,这个公司才会高速成长。
董事长是维多利亚,并且兼着总经理,那志明要她先给他们制定出一套,符合现代化公司运营的规章制度,并且扶持公司走上正轨。
巴斯特是首席技术官,这个人的编程技术不错,又有着一般人不具备的敏锐思考能力,那志明对他寄以厚望。
当五月二十一日的晚上,曾志伟带着顾锦辉,一脸开心地来到那府的时候,那志明才想起,昨晚上华夏国历史上的那个著名的“5.19惨案”,并没有发生。
那志明连忙让管家老陈安排宵夜,这是必须的。
曾致伟是带着礼物来的,他带来了齐白石一九二二年创作的一对金笺山水花卉屏风,名字叫做《溪桥柳岸、海棠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