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都称大篆起于周时,却无人见其真迹,今见石鼓文书方知大篆之奥秘。”
王东在旁听着,忍不住一笑。
什么感觉呢?首先殊慎行确实是有点本事的,在唐代石鼓文出现时在很多人看起来简直是一团浆糊,完全读不懂,而苏慎行以此时的金石学发现便可以准确地判断出这是大篆,实属不易,但他的本事也就到这里为止了。
判断出石鼓文是大篆之后,苏慎行马上给了一个想当然的猜测:既然这是大篆,而历史上写大篆最出名的人是谁呢?当然就是创制大篆的周代史官史籀,所以苏慎行直接认为这幅石鼓文书就是史籀所作。至于理由苏慎行说自己在托人去问了陈仓一地的官员和农夫,他们都说出土石鼓文的地方叫石鼓山,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记载,而当地人口耳相传都说石鼓山上的石鼓是由周朝史官出作的,于是就破案了。
当地百姓没文化,所以都说什么周朝会写篆书的史官却不知他的名字,但是苏慎行是个文化人,他自然知道这石鼓文上的篆书写的有多好,而整个周朝篆书写的最好史官是谁?那当然就是史籀了。
于是理所应当的苏慎行就给出了判断,此文乃是周宣王时期的史籀所写,立于陈仓石鼓山纪念周宣王的功绩,去今已有几千年了!
听完对于这样论述王东都傻了,这个推断约莫等于猜谜,唯一证据是当地村民的口耳相传,这如果放到后世的考古学中,简直是儿戏一般的佐证。
这就是秦府十八学士的水平?
不过想想他也释然了,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毕竟在后世是有考古学这门学科的,而这年头别说考古学了,能够把陈仓石鼓当作一件宝贝来研究,便已经是超脱时代的敏锐度。
对于金石的保护和研究,有了需要珍藏原物,而非只是抄录其记载的观点,那是要等到宋代文化大繁荣之后才有的意识。
历史上陈仓石鼓被发现之后一直没人管它,放在原地好几百年才终于有人想起应该把它从田里面拉到一个有屋檐遮风蔽雨的地方放置,而就这几百年间石鼓上至少被磨掉了二十几个字都无人在乎。
对比之下,苏勖的判断虽然是瞎猜,但他起码提供了一个大家要保护石鼓的理由,这已经是时代进步了。
当苏勖说完自己论断之后,接下来的大量篇幅就是在分析石鼓文的书法,以王东来说苏勖的书法水平确实是非常不错的,虽然与可以传世的欧阳询褚遂良比起来不是个,但他的书论放在后世至少也是一个书法学院顶级教授的水准,当然用于时代局限,许多先进的书法观点苏勖都不掌握,而只是来了一场原汁原味的传统派楷书技巧讲解。
苏勖边说边写,不断借助自己从石鼓文上题目出的笔法,与大家交流着书法艺术,,一番侃侃而谈直说了半个多小时。令王东也觉得颇有意思,而他说完之后在场众人的反应却都是如痴如醉,虽然在王东看起来这只是普通的演讲,可在这时这种讲演就已经是顶级水平了,毕竟这年头的人可没有后世学生那么多公开课可以看。
苏勖说完,李承乾也一副为苏勖的才华所惊讶的表情,不过王东看得出他表情中还有几分落寞,想必是感叹当今天下最有名的十八学士居然会投李泰,而不是投入他李承乾的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