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军在攻下和城后,为了剿灭撤入九岭山脉的和城军,派出了二十万大军追进九岭山脉。而和城军依靠地形的优势,将圣军以整化散,对敌人实行分散歼灭。在经历了近两个月的战斗,终于歼灭了二十万敌军。
上元帝534年10月,天气刚刚转冷,葛藤的身体稍有起色,二十万圣军在九岭山脉被全数歼灭的消息便传到了葛藤这里。葛藤得知消息后急火攻心,一口血喷涌了上来,两日后葛藤心脉中烧郁郁而亡。
就这样,如同陨星下落一般,曾迅速崛起称霸北方的风云人物,百万圣军的统领葛藤,病逝。
葛藤死时其子尚幼,又逢圣军内部矛盾激化,民心不稳,于是北方各地又再次陷入了混乱的纷争。
场景:炎代
之前因为青代乾之玉有意带人支援萧平战,从而使得和城军不得不加以提防,加重了对已占有领地的防守,当得知青代所发生的的事后,肖氏安认为青代再派军援助萧平战已经不太可能了,而天气也开始渐渐转凉,如果在入冬之后还不能占领炎代,那和城的百姓恐怕很难熬过冬天,于是他下令,让废庭和长歌分别率领霞州城和高鼎城的人马,分两路向黔平地区进发,准备与乱驼岭和福羊城的炎军进行最后的决战。
炎军萧平战这边,因为智军的援军迟迟未到,因此始终不敢轻易发兵攻击和城军。
萧平战虽然之前利用对兵祭的理解,在与日月军对战时扭转了局势,但是此次要对付的是和城军,萧平战再次使用兵祭对付和城军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萧平战所得到的兵祭残卷是屠兵卷中的第七篇残食化敌,当中有记载“兵之,大动者为役,小动者为战。以小动分敌兵,而引其一役,可凭己之力残食百倍之敌”。
此篇主要是在敌我兵力相差悬殊,以少敌多时使用,当初日曰军的兵马要远远胜于炎军,所以萧平战利用这兵法将日曰军如同吃馒头一样,一口一口的吃掉了,但这次攻打炎代的和城军人数却远远少于炎军,再使用这办法已经有些牵强,况且残食化敌之策在屠兵卷中并非上层良策,但萧平战并不善于谋战,除了使用残食化敌的计策外他别无他法。于是在肖氏安还忙于在桩城对付圣军时,就在交平山之战使用了残食化敌的策略,却反而被废庭利用差点伤了炎军的筋骨。所以此次肖氏安亲自统领和城军,萧平战更是无计可施。
第二日,肖氏安抵达天惠岭,此处地势较高,距离福羊城七十余里,具乱驼岭九十余里,观察周围的情况视野极佳。肖氏安来到此处后立即派出了一百多个斥候,那些斥候在他的要求之下,分散到了方圆六十里的各个地方,让他们将这里的整个地形全部详细记载,包括哪里有坡,哪里有林,哪里的地势平坦,哪里的地势复杂陡峭,平坦的地势大概有多大,陡峭的地势有多远、多复杂等等。同时他还让人用水混着泥土,然后用树干围成了一个圆形的篱笆,于是,开始以篱笆最中心的位置为他现在所在的位置,命人建造实地模型,每当回来一个斥候禀报时,就会有人在相应的位置上用湿泥土进行模型的构建。
这是肖氏安在继任和城王的位子后,为了方便自己更直观的查看地形,从而对和城斥候军进行的特别训练,每个斥候所查探的区域是有限的,从中心位置半径一百米的距离开始,每个人探查的区域划分明显,区域设有编号,只要将所探查的区域详细记录,回来后对着编号进行地理模型的构建即可。用水浸泡的泥土容易成形而且干了后也不容易垮塌,所以只要斥候记录的没有问题,那一个方圆六十里地势的模拟地形图很快就会出现。这种构建的地形图要比其他用笔画的平面图要更加直观,让人不易忽视那些平面图上不易察觉的重要地方。
不到一个时辰,地形图就构建的差不多了,高高低低,平平绕绕,十分清晰可辨。
玄狼在附近各自玩自己的,只有头狼和小玄狼探过头来,好奇的看着那地面上的立体地图。
肖氏安一边看着地形图一边思考起来。
现在炎军二十万在福羊城,十万在乱驼岭,不论和城军现在攻打哪里,都无疑会遭到另一边的敌军夹击,而且很容易使和城军因为兵力问题陷入被动。对方人马虽然多,但分别集中在了两个地方,乱驼岭的十万炎军之所以没有在和城军停留霞州城时进入福羊城,那为了和福羊城遥相呼应,虽然乱驼岭的敌军对攻打福羊城产生了不小的阻碍,但同样也成了攻下福羊城的关键钥匙。因为以和城军现今的兵力攻打拥有二十万守军的福羊城伤亡一定惨重,而且还会需要很长时间,和城军没那么多时间。所以要攻下福羊城就必须引出福羊城的守军,而引出福羊城守军的契机就是乱驼岭的那十万炎军。
肖氏安想到这里便立刻开始布局,恰好长歌和废庭的队伍都到了,两人安排好队伍后便带着一众步将来到了肖氏安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