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秦王初当政不久之时,一次韩国派其最出名的水利专家郑国来到秦国,说是来献一强秦之策,可保秦国永远富强,无敌于天下。
当时的丞相吕不韦细问之下,得知郑国建议秦国应修一条大大的灌溉渠,以滋灌关中那些偏远于水系的大片旱田,若建成,则秦国的整个境内大部分疆土将会成为沃土良田。
吕不韦认为甚有道理,即同意任命郑国为水利工程总指挥,开展工程。那工程甚是浩大,秦国动用十几万人,修建三年,尚未完全竣工。
这时,秦人发现郑国原来是韩国派来的间谍,目的是要疲秦国之力于浩大工程,耗秦国之财于无休止劳役,使秦国因此疲软,无力向东进攻韩国。
秦王得知真相后,大怒,逮捕了郑国,重责了吕不韦。秦王室族人豪贵,趁机进谗言说:“关东六国来秦之人,皆为破坏秦国而来,不可留用,应一律逐出秦国。”此议声势颇盛,应者甚众。
秦王一怒之下,发下《逐客令》,令凡关东来秦之客,皆限日离秦,不得羁留。
李斯是楚国来客,自也在被逐之列。
本来工作干得很卖力很认真,眼下突然只能灰溜溜的悄无声息的离开秦国,离开自己绞尽脑汁千辛万苦奋斗换来的庙堂高位,李斯不甘心啊,太不甘心了。
李斯走走停停磨磨转转在离秦的路途上踟蹰着,赖在一个小旅馆中不愿出关,思绪纷乱烦恼之下,决定冒险给秦王写一封信,因为他判断秦王是雄才大略能判清形势问题的,于是,便提笔写就一篇《谏逐客令>,托信使速报咸阳皇宫。
李斯在<諫逐客令>中从人和物等方面历数了秦国之所以六代以来一直强盛不衰的道理,他举例说六代秦王所倚重的大臣,特别是主政大臣,如商殃、范睢、张仪等都不是秦国籍人,皆是关东六国之人。但忠于秦廷,忠于秦王,毫无保留的尽施才华,呕心沥血兢兢业业效力于秦廷,才促成了秦国的长足发展,一跃而成为战国七雄中的最强者。
又说秦国有史以来使用了数不清的从关东六国得来的上好物品,尤其是各种宝物,才保证了秦国的繁荣昌盛,国力日强。
最后总结说:”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原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候,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整篇文章广征博引,说理深刻,分析透彻,举例鲜明生动,论述有力,结构严谨,词美意赅,节奏明快。
秦王看后顿时醒悟,马上下诏收回<逐客令>。
自然也请回了一直在旅馆中拖着不走,忐忑不安苦等回音的李斯。李斯如此这般有惊无险的重又得回他立于庙堂之上的仓鼠之位,且被提升为廷尉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