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心里的疑虑渐消,原来是这件事啊。
“哦,杨师傅,这件事确实是我自作主张的,辰逸跟我年龄相差不多,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候,我觉得他不应该整日待在府中浑浑噩噩,虚度光阴,军中虽苦,但是也是磨砺心性的好地方。”
听罢,杨士奇也微微点头,既然太孙都这么说了,他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君臣之道,犹在于此。
见杨士奇面露担忧之色,一旁的朱棣便笑着说道:
“爱卿不必担忧,瞻基也曾多次跟随出征,如今却还不是好好的?”
杨士奇便若有其事的点点头。
好圣孙这个词事当年明朝第一才子谢缙说的,但是却是朝野一致公认的,后进之君如此,文臣也没什么好挑剔的。
至于一些小毛病,也是瑕不掩瑜而已。
想到这里,杨士奇便不再纠结这件事了,也许这是唐辰逸的机会也说不定呢
以唐辰逸教授于谦能考取状元的本事来说,他本人的才学也是极高的,不过是无心科举罢了。
说不定军中倒是他的另一条出路。
杨士奇虽然希望他能跟自己一样走文官的道路,但是终究不能决定他的人生轨迹。
……
待杨士奇和杨荣走后,朱棣便意味深长的看着朱瞻基,直看得他心里发毛。
“嘿嘿嘿,爷爷,您老盯着我做什么?我脸上有字啊?”
朱瞻基有些心虚,急忙跑到他的身后,给他捶着背说道。
朱棣像是洞察了他的内心一般,笑着感慨道:
“哎呀!看来你真是长大了,有什么还跟爷爷藏着掖着的!”
朱瞻基动作一僵,一脸苦涩的到他身前来,苦笑道:
“真是什么都瞒不过爷爷!”
说着,便将自己的想法跟他说了说,倒是没有说这是他爹教他的。
朱棣听了顿时眼前一亮,似有些惊奇的瞥了他一眼,说道:
“要不爷爷说你长大了呢,你做的也对,该是时候了。”
说着,朱棣似乎想起来什么,露出回忆的神色。
“你爹身体不好,这么多年来,他为朝堂尽心尽力,累垮了身子,这些朕都心里清楚,你像爷爷,也像你爹,这倒不错。”
朱瞻基便握住朱棣的满是老茧的手,说道:
“爷爷,我爹他从不怕辛苦,只是唯恐不能为爷爷分忧,他若是知道爷爷这么想,心里也知足了!”
朱棣点了点头,紧盯着朱瞻基的面庞,越看越像当年的自己。
若不是如此,他也不会如此疼爱朱瞻基。
当年朱棣曾经跟汉王朱高煦说过:世子多病,汝当勉励之的话,但是终究是立了朱高炽。
朱棣看着当初自己靖难起事之时还是个孩子的朱瞻基如今也已经长大了,比自己还高半个头,他很欣慰。
他害怕朱瞻基跟他爹一样的软弱,又害怕他跟自己一样冷血,好在朱瞻基结合了他们两人的优点,但是缺点却并不明显。
这样的一个完美的太孙,多少皇帝羡慕不来呢?
“哈哈哈,你知道爷爷将你带在身边是何用意嘛?”
朱棣摸着他的脸庞柔声说道。
“嘿嘿嘿,爷爷是想教我,孙儿一直都明白的!”
朱棣便心里老怀大慰。
当年他爹便是将自己的位子传给了孙子,不过也是因为苦心培养的太子朱标猝然离世的原因,朱棣心里也不是没有起过类似的念头。
不过终究还是打消了,如朱瞻基所说,朱高炽为了他尽心尽力,应该得到他的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