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陈宫也知道陈明这样做是为了嘲笑,刘杰,让刘杰出丑。所以他刚刚才会让陈明来回答这个问题。
本来他还想帮刘杰说什么,可是这个时候刘杰都已经答应了。
也了再这个时候,刘杰的声音响起了。
“其实就在现在这样一个乱世里,读书人同样不少。无论是我们大汉,还是大汉之外的他乡异域,都有读书人在挣扎,都有读书人在努力。绝大多数读书人都被乱世搅进去,主动遗弃或者被迫放弃了自己的本分。即便有少数坚守本分的读书人,也多半被命运的坎坷折磨死,折磨疯,折磨得无可奈何,最后不得已,也背叛了自己的人生宗旨。尽管这些人实在出于无奈,遭遇也万分值得同情,但却仍然只是背叛而已。同情他们的遭遇,并不等于认同他们的“误入歧途”和“最终自弃”。这叫以义衡之。”
“坚守的读书人,丢掉自己本分的艰难境遇里,却不妨仍有读书人,耐住了寂寞,忍住了清贫,挡住了诱惑,顶住了压力,守住了操节。以微薄之躯,勇担圣道,传布仁德,在黑暗的世界里,高举起文化精神的火炬。”
“刚刚陈兄让我举个例子,好我也给陈兄举个例子,虽然现在真正读书人已经不多,可也不是屈指可数的三个五个。”
刘杰略做思考后,继续说着。而此时不管是陈宫还是陈明,都已经惊讶得不行了,刘杰已经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了,他现在还要举例子。
“嗯,比如公孙度,董卓控制朝廷时,拉拢天下豪杰,授予官职,以扶持地方爪牙。当时董卓身边有个辽东人,叫俆荣,官任中郎将。徐荣向董卓推荐同乡公孙度,董卓就任命公孙度当了辽东太守。”
“公孙度本来没有很高的威望,上任以后靠武力和酷刑制服了当地的豪俊,还南攻高丽,西击乌桓,占地越来越广。公孙度得意地对自己的属吏说:“汉祚将绝,当与诸卿图王耳。”公孙度把本来的辽东郡,分成辽东、辽西两郡,又跨海攻占东莱诸县,设立营州,安排刺史。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全面控制了辽东、渤海湾及黄海北部沿岸地区,试图据此建立割据政权。等待时机,再寻隙进入中原地区。”
“当诸侯在关内纷争混战之际,辽东地区相对安稳,很多士大夫和读书人,为了躲避战乱,纷纷来到这里。管宁、邴原和王烈,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管宁,字幼安,幼时尚未记事,母亲已经过世。16岁丧父,因为家境贫寒,无力用常规礼仪葬父,家族、亲戚等纷纷前来赠送钱财等物,管宁一一表示感谢,但却一概不受,量力而行,简单安葬了父亲。”
“管宁青少年时代,跟平原郡的华歆、同郡的邴原等相友善,三个人当年都非常敬重东汉的名臣陈寔。”
此时,陈宫和陈明都听出神了一样,坐在椅子上,静静地听着刘杰给他们讲故事,而刘杰也很认真地在脑袋里回想这自己曾经在那本杂志上看到过的这个故事。所以自己也是一边回想着,一边胡编乱扯给陈宫和陈明讲着。
而陈宫虽然认得刘杰讲的是何人,但是这个故事他似乎听过,也似乎没有听过,反正他可以肯定,没有听到过这么详细的故事。而他不知道的是,这里发生的事,有些都是以后发生的事了,他当然不会知道。
而刘杰,还在在继续。
“一次管宁跟华歆两人在园子里给菜地除草,管宁一锄头下去,刨出一块黄金,跟没看见一样,继续做自己的农活儿。华歆赶上来,看到了黄金,捡起来看了看,然后又把它扔掉了。当时的人们就因为这件事情,了解了管宁和华歆品质的高低。”
“其实华歆在对待金银财物方面,应该也是相当高致之士。当年在东吴,很多人给他送了好多礼品,被朝廷征召时,这些人前来送行,华歆把他们所送的东西如数原样还给了大家,根本就没动,而且都标好了名姓,当时只是出于礼貌,不好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