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小试狐皮
楼西残月尚胧明,中禁鸡人报晓声。
第二天刚一亮,刘志刚坐在馆门前痴痴傻笑。
心里想着这么神异的狐皮面具要是不用有些可惜了,可又怕在司徒文珍或者程梦如两姐妹那里露馅。
左思右想之下,还是离熟人远点。
离陶丘不远的胤天第一大县,若和县就是个好去处。
先前李四剜心案时,他敛收了一具回乡探亲的边军斥候骸骨。这位斥候没死在战场上,却是死于若和县三族私斗。
刘志刚心想反正三族与戎狄相互私斗,他浑水摸鱼试试面具能力,即便露了馅,也不会引起多大注意。
就算到时被人认出脱不了身,不还有小寿方可以砸人嘛!
把定心念,刘志刚等着司天监差人上门交接骸骨之后,拿了两屉免费小笼包。
晃晃悠悠出了意迟巷。
等出了城,脚下发力,浑身气劲激荡,几个转眼就消失在道路上……
陶丘以西,若和县。
若和县地势平坦,有大量开垦农田。可因为当地历来干旱少雨,只能从地下打井挑水,或是从十里外的河中引水灌溉。
如此一来春耕夏种的争水由来已久,特别是在稻子灌浆临近秋收的时候,最为严重。
七八十年前,若和县韩高杜三族因追随牧公开疆拓土建立胤天,纷纷解甲归田后三族族人念同朝之谊,争水一事还算和谐。
可等老一辈人都走了,小辈们没了一起打仗时的交情,就不那么谦让了。
先是比谁老子,谁爷爷的军功大,在战场上杀的人多。
慢慢演变成相互攀比官位高,爵位大。没几年矛盾开始爆发,三族后人又开始争水,只是限于小打小闹没死过人。
毕竟祖上都在一口军锅里吃饭,指不定谁还救过谁呢。
可这种情况随着卫子新法彻底改变。
大量由边疆迁徙来的戎狄之民,也要生存也要吃饭,光靠国家给的救济粮支撑不了多久。
于是开垦农田兴修水道,就顺理成章了。
只是这样一来若和县三族就有意见了,你们这些戎狄蛮夷,来到若和县定居开垦荒地做田可以,那是新法有定。
但兴修水道将本就不多的水源引了去,这不行。
祖上可把你们打得哭爹喊娘,到了我们这辈也一样,不带一点怂的。
于是乎双方在引水灌溉一事上,年年争日日斗的,没一刻消停。
加上三族背后有人撑腰,以杜族年轻族长杜新朝为首,在若河边上组织了一场莫约三万人的大私斗,双方一天下来都打死了不少人。
最终官府调集新军镇压,抓了打得最凶最狠的两千人回去砍了脑袋,还有五六千人受到不同惩罚。
这事才勉强平息下去。
三族被抓的人也是硬气,即便是掉脑袋也没将杜新朝给供出来。
话说这杜新朝受到族里显贵暗地里撑腰,平日里就没少拿好处,经常纠集三族轻壮去戎狄那边寻隙滋事。
这些戎狄之民本就是边疆上奉公守法的良民,愿意听从胤天官方号令内迁过来,就是想在乱世里吃口安生饭。
一开始对三族寻隙还有些忍让,可后来都快要到头上撒尿了,这哪能再忍?直接抄起锄头扁担干他娘的!
所以这场规模空前的大私斗,就是杜新朝带人先打死了戎狄这边的之后,才越演越烈。
这事朝堂上不少人都知道,可老世族们隔岸观火明面上事不关己,暗地里没少支助三族。然而想要彻查这事的变法新贵们又查不到证据,只能暂且让杜新朝逍遥法外……
若和县水渠边上凉亭。
两位老人加一名尖嘴猴腮的瘦小汉子,坐在凉亭案台正中。
三人就是韩高杜三族当今族长,正埋头吃案上西瓜的瘦小汉子,正是杜新朝。
下边一堆三族族人,正压住捆起的几名提刑典狱司差人跪在地上。
整个胤天敢这样公然侮辱国家公差的,除了那些不要命的江洋大盗与山上土匪流民,就只有若和县的韩高杜三族。
因为三族仰仗祖上功勋卓著,陶丘城里好些当差的受过三族祖上恩惠,或者直接就是三族后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