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遐览》:道书之重者,莫过于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也。古人仙官至人尊秘此道,非有仙名者不可授也。……诸名山五岳,皆有此书,但藏之于石室幽隐之地,应得道者,入山精诚思之,则山神自开山,令人见之。
上士入山,持三皇内文,及五岳真形图,所在召山神,及按鬼录,召州社及山卿宅慰问之,则木石之怪,山川之精,不敢来视人。其次即立七十二精镇符,以制百邪之章,及朱官印、包元十二印,封所住之四方,亦百邪不敢近之也。其次则持八威之节,佩老子玉策,则山神可使,岂敢为害乎?
东方朔的说《五岳真形》者,山水之象也。盘曲回转,陵阜形势,高下参差,长短卷舒。波流似于旧笔,锋芒乎岭。云林玄黄,有书字之状。是以天真道君下观规矩,拟纵趣向,因如字之韵,而随形而名山焉。子有《东岳真形》,令人神安命延,存身长久,入山履川,百芝自聚;子有《南岳真形》,五瘟不加,辟除火光,谋恶我者,反还自伤;子有《中岳真形》,所向唯利,致财巨亿,愿愿克合,不劳身力;子有《西岳真形》,消辟五兵,入阵刀刃不伤,山川名神,尊奉伺迎;子有《北岳真形》,入水却灾,百毒灭伏,役使蛟龙,长享福禄;子尽有《五岳真形》,横天纵地,弥纶四方,见我欢悦,人神攸同。黄帝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之,诸侯咸宗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天下有不顺者,从而征之,破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太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遂獯鬻,登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有常处。察四岳,并有佐命之山,而南岳独孤峙无辅,乃章词三天太上道君,命霍山、潜山为储君。奏可,帝乃自造山,躬写形像,连五图之后。又命拜青城为丈人署,庐山为使者形,皆以次相续,此道始于黄帝耳。
清代著名诗人施闰章还有一首《五岳真形图歌》传世,歌曰:五岳足迹谁能遍,五岳真形谁所见。岱宗山下岳祠东,镌瑶刻玉穷鬼工。紫泥搨就珊瑚色,高堂日射扶桑红。璇宫银阙森髣髴,群仙玉女纷相从。禹鼎沈沦多不若,山林佩此百神却。丹灶思寻勾漏砂,灵岩定采天台药。陟岳寻仙思汉武,茂陵寂寞一抔土。倘许吾曹有仙骨,君现真形与君语。
李白有云:“五岳寻仙不辞远”,道出了方家术士、道门中人的追求目标。为寻仙访道,多少羽士负笈仗剑,云游五岳,吸纳仙方,成就自我,但山川高大,不得其门,而五岳真形图正好提供了各山攀登的诀窍,它曲意表达了各山曲折盘薄的在地之势,是一幅幅原始的平面地形图。
寻仙修炼的道门中人都想栖隐在某座大山,集天地精华,吸风饮露,道法自然,辅之以造炉炼丹,渴啖仙芝,以求长生,为此,他们至少需要一座天然山洞来栖身,遮风挡雨。同时他需要了解这座山上的矿藏或仙草,以满足炼丹、养生之必需。而五岳真形图便直观的提供了这些信息,陈田夫谓五岳真形图“取其峰峦、洞室之所在,神芝、灵草之所生,高下丈尺等级之数,东西南北里程之限”而成,清楚地标明了洞室、芝草的高度和地点,以及山岳的四周里程数,使之成为道徒修炼的必读符图。
并且,不管走到哪里,刻符图在山上,镇压一山之灵,得到安宁祥和的山水格局。凶险之地刻在山崖,凶险随之变小而没有,此符甚验。
五岳真形图对五岳的山水穴窦、泉液所出、地脉所通均进行了标注,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为仙风道骨之徒指明了生活水源。总之,五岳真形图是道教的产物,是道门中人的护身符,为寻求它的真谛,不论是草履拂尘的云游仙人,还是按驾祥云的游方道士,均来去倏忽在五岳山川,惊鸿飘渺于天地之间,沉沉绪脉在中华大地。
《五岳真形》图系西王母传与汉武帝之图,对这批地图出处与上述提法有异。其文曰:“帝又见王母巾笈中有一巻书,盛以紫锦之囊。帝问此书是仙方耶?不审其目,可得瞻盼否?王母岀以示之曰;此五岳真形图也。……帝下地叩头,固请不已。
王母曰:昔上皇清虚元年,三天太上道君,下观六合,瞻河海之长短,察丘山之高卑,立天柱而安于地理,桢五岳而拟诸镇辅,……乃因山源之规矩,覩河岳之盘曲,陵回阜转,山高陇长,周旋逶迤,形似书字,是故因象制名,定实之号,书形秘于玄台,而岀为灵真之信,诸仙佩之,皆如传章;道士执之,经行山川,百神群灵,尊奉亲近。……今以相与,当深奉慎如事君父。泄示凡夫,必祸及也。”
符图制作方法的总结:“一者五岳山符,安镇方岳以及其它山水之地,檄召万灵,太上真文也。二者五岳山蹠,神仙倒景,俯视山川之蹠,写其曲折蟠薄在地之势也。三者五岳山形,取其峰峦、洞室之所在,神芝、灵草之所生,高下丈尺等级之数,东西南北里舍之限也。四者五岳山骨,取其骨体之所像,枝干之所分,上法星文,下主人事之所起也。五者五岳山水穴窦之图,取其泉液之所出,金宝之所藏,地脉之所通,而为之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