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不易得知波洛先生的拜访,还是有些感到吃惊。毕竟现在他名下那部作品的改编电影正在爆发,按道理波洛先生这位电影导演兼制片人会非常忙碌才对。
不过徐不易这是拿后世的经验来套这边的情形,现在这个世界还没流行起炒作作品的风潮,更没有一部电影三分看制作,六分靠演员(流量),还有九十一分是宣传加炒作。
波洛先生是很忙,但忙的都是买卖拷贝这种事情。一开始波洛先生是非常兴奋的,谁不愿意见到大队的人挥舞着装满着钞票的钱箱,为的就是拿到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区域的电影拷贝。
毕竟他们现在还用的是胶卷,一部正片一般在九十分钟到一百分钟之间,需要用到六至七箱胶卷拷贝。这里是圣丝珀斯,是所谓的电影之都,繁忙的时候,一周有五到六部新片上画,一年少说也有两百多部。一部影片正常来说,会制作五套以上的拷贝,用于提供给各个戏院轮番使用,大的制片公司也会将自己出品的电影,多冲印一套作为保存纪念。
而圣丝珀斯城因为这个缘故,一共开了三家胶片洗印厂,其中一家还是电影制片公司,罗曼兄弟制片厂的旗下子公司,主要是为自家公司服务。
波洛先生在制作完后,出于对徐不易作品的信任,也是对自己成果的信心,认为这部电影上映后一定会引起轰动,会有外地片商过来购买,特意在胶片洗印厂下订单的时候,一口气准备了十五套,堪称大手笔。
只是当时的大手笔,现在看来,还是完全低估了行情,这十五套光本城使用都有些不够,现在是第二周,还有好几家小戏院找到有拷贝的大戏院串货。(注1)
现在外地客户挥舞着钞票,就是为了抢先一步拿到拷贝,特别是某些大城市,发行经理实力不足以垄断全城的业务,更是希望能比竞争对手更早一步。可目前洗印厂的排期都满了,就算拿钱过去,也做不到加塞。
当然这种事情不需要波洛先生烦恼,自然有手下人在运作。波洛先生这次来,有两个原因,一是给投资人,也就是徐不易做一份财物报告。因为徐不易不仅答应波洛先生改编,并用版权占了部分分成,而且也小小投资了部分,后期在波洛先生发现预算超支的时候,更是慷慨解囊,进行了追加,占据整个项目利润的三成分账。其二,自然是希望能再接再厉,拿到他的另一部作品改编权。
“《山中古屋》?”徐不易有些吃惊,看了眼伊娃,伊娃也很好奇。事实上,前两天,伊娃就曾拿出报纸,指着其中关于影片火爆场景的报道,对徐不易说,很快就有人会来找他谈后续作品的改编,当时两人都以为下一部最大可能是他的《血月》,毕竟这部作品影响要更大,而且更适合改编成为影视作品。
《山中古屋》实际上更偏向气氛烘托,主要人物只有三个人。这对改编成影视作品,难度不小。
不过伊娃拿出报纸,并不是夸赞徐不易慧眼识人,而是指出文学圈,特别是文学批评者的看法。他们认为艾尼克斯·吴这位来自东方的作家,不顾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声誉,故意践踏身为一名作家、小说家的荣耀,将自己作品出卖给电影,是自甘堕落的行为。
这些圈内人有如此看法,也跟作家们的版权收益非常丰盛,与之相比,电影的票房就显得太微不足道了。这从书籍和影票价格就可以看出来,一本正常的二十万字普装书籍,售价在三到五元,如果是大师的出品,售价更是会翻倍。比如现在艾尼克斯这个笔名,只要出版作品,售价至少在六元以上。而且书籍不光有普装版本,还有精装、带插图的高级版,以及高级定制版等等。可以初版、二版、再版。
与之相比,电影票的票价只有一毫,像是凯撒大戏院这种标杆类型的戏院,票价高一些也只有一毫二分,它的二楼包厢,也只需要两元,还没有一本书的价格高。不光票价低,电影的受众也很尴尬。有身份地位的人,认为它不够高雅,有钱人只不过是出于猎奇,普通百姓虽然很喜欢看,但他们又需要养家糊口,少有愿意花上半斤肉的价钱坐在戏院里面呆上两个小时(要加上入场、退场以及中场休息时间)。
而文学圈最为鄙视的原因是,读书,就算地位不高,最起码那也需要识字才能阅读,而电影,只要眼睛没瞎,就算是完全文盲也可以观看,有些视力不好的表示,还可以听电影。这让这些文人有种被拉低了水平的感觉。他们还认为一本好书,值得读者重复阅读。而电影看完就完了,完全没有任何联想,体会不到书中文字的美。所以他们不光是鄙视影视圈,更视艾尼克斯这种行为是背叛。
当然,以徐不易这种经历过信息大爆炸的人看来,正是电影电视这种门槛低受众广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没错,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电影却可以让人类获得更多人生体验。至于那些文学批判家,这个圈那个圈的,徐不易不太感冒,自己也不准备往他们中间去钻。不是有句话,这个圈那个圈,最后都是花圈。反正徐不易也没准备一直靠骗稿费混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