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坡距离太远近,北坡距离太阳远;南坡几乎每天承受十四小时的阳光照射,北坡一年四季晒不到一丝一毫阳光。这么明显的区别,却没有造成温度差异。你说,这该如何解释?”两人又说。
老僧回答:“这辩题并不有趣。”
两人同时说:“真正有哲理的辩题就是无趣的,所谓真理研究到极致,也是无趣的,不是吗?真理简化到极致,就是公式;公式简化到极致,就是定理;定理简化到极致,就是符号。所以,上古典籍上,多用符号来代表道理。古人的智慧比我们高很多,所以他们能用符号表达一切,而我们却不能。”
此刻,两人已经到了林轩面前,但根本对他视而不见,而是笔直地走向洞口,面对那老僧。
林轩从两人背后望去,见那铁链透骨之处,不停地有鲜红的血水流出来,沿着那拇指粗细的铁链滴落。原来,铁链上的斑驳之色是血水长时间浸染造成,可见这被捆绑在一起的两人时时刻刻要承受莫大的痛苦。
老僧与两人的对话,的确让林轩想到了“传大召”法会。
据他所知,法会的主体活动是祈祷诵经,每天举行六次。早祷、午祷和晚祷称“湿经”,诵经时有小喇嘛怀抱茶壶或粥桶定时出场,替僧众倒茶或添肉粥;上午、下午、晚间三次集会称“干经”,没有茶水和食品供应,主要进行佛教哲理辩论。被称为“翁则钦波”的领经师是这些集会的总指挥,成千上万的僧人在他的率领下低吟高诵,声音如大海波涛一般汹涌澎湃,爆发出一种动人心魄的神秘力量。法会进行时,大昭寺二楼的平台上挤满了来自西藏各地以及四川、青海、甘肃藏区甚至邻国的施主,他们不时向喇嘛群中抛掷用哈达包裹的钱币,另一些身份尊贵的施主则手举藏香直接进入诵经场地,亲手把布施呈递给法会主持。
以上这些,只是法会的表象,如同现代运动会的盛大开幕式一样,而其主体内容则是公开辩经、考核“格西”。
林轩两次参加过“传大召”法会,对藏传佛教诸僧们的“辩经”有着深刻的印象。
辩经是由“问难”开始的,而眼前这两人与洞中老僧的对话,亦是“问难”的一种表现形式。
“古人留下的符号,意义包罗万象,既非我们想的这样简单,也非典籍中分析的那样繁复。”老僧说。
“哈哈哈哈——”两人同时干笑起来,铁链也跟着他们的身体动作而锵啷乱响。
“你这样的话,说了等于没说。”一个人说。
“就如同上次辩经,我问你‘万字有几个写法’,你告诉我‘无穷无尽”,我又问你‘可否写一个无穷无尽的万字给我看’,你却又说‘心中有字笔下无字’。你的道理,总是模棱两可,毫无智慧性可言,就像大雪山上跌落的冰棱一样,漫山遍野全是,更无独特之处。既然如此,你为何还能镇守这‘天珠弹丸之地’?”另一个人跟着说。
两人的声音相近,林轩只能从对话的内容大致判断说话者的更替。
第一个人又说:“大雪山教派共九十九支,你占了这里,却不能发挥最大智慧去战胜大雪山的公敌,岂不是徒具虚名?”
第二个人也说:“这‘天珠弹丸之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是九十九支最高明的智者才能镇守,你应该同意对不对?”
老僧问:“九十九支最高明智者是谁?不可能是你们两兄弟吧?”
两人一起说:“当然不是,而是‘天鹏王’。”
蓦地,两人的身体向后倒飞出去,在半空中翻滚,随即那铁链扭结在一起,给他们造成了更大的痛苦。当两人落地时,一起发出凄厉的惨叫声,令林轩不寒而栗。
“到这里来挑战,是要付出代价的。”那老僧冷冷地说。
两人一时间无法将铁链恢复原样,上下叠压在一起,狼狈之极也痛苦之极。
林轩犹豫了一下,***过去,抱着压在上面的矮个子,凭空转了三圈,把扭成麻花的铁链松开,变成最初的样子。
在他看来,这种辩经已经成为“武辩”,比“传大召”法会上的“文辩”凶残了许多。
“传大召”法会的公开辩论是在大昭寺南侧曲松热广场进行,格西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最高学位,每年由三大寺提名16人入围,在法会上通过公开辩论排定名次。辩论由甘丹寺法台主持,各大寺庙方丈参加。在场所有的僧人都可以轮流向参考人问难,与他辩论经学。参与辩经的僧侣声音抑扬顿挫,很有音乐感,辅之以击掌、喊叫及不停地比画,手上颈上的长串念珠随着双方的手势飞舞,非常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