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殿临太液池,十一月十三日,这样的天气还是很有些冷的。在午后时分,外面的树枝摇动,寒风呼号。</p>
崇祯并没有怒气冲冲的去质问王在晋。而是在喝茶,缓缓的平复情绪。</p>
明朝末年,关于辽东战略的争论,比较主流的就是王在晋方案、孙承宗方案。</p>
王在晋的主张,朝廷投入四五百万两白银,在山海关驻兵八万,将山海关修建成“雄关天险”。</p>
孙承宗的方案,同时也是袁崇焕的主张,要守京畿之东、山海关,则应将防线往前推两百里,守宁远、锦州。而要守宁、锦,则应守大凌河。</p>
看见没有,孙先生的方案有点像套娃。要守某地,则必须往前走一步,守某处。这其实是预留出战略空间。</p>
而明朝只守山海关,最大的好处是什么?节省了每年四五百万两的辽饷。这是明朝财政的大窟窿,明末农民起义的根源之一。三饷可是包含辽饷的。</p>
所以,不仅是崇祯年间的文臣武将们在争论,几百年后的历史爱好者也在争论。</p>
所以,网络上就会有一种论调:孙承宗其实不太行。这算什么战略家?搞这么大的财政窟窿出来。而王在晋才是被历史湮没的人才,很行,军事家。</p>
真的如此吗?</p>
…</p>
…</p>
昭和殿中,随着崇祯的沉吟、调整情绪,一片寂静。</p>
话说,天子这个模样,王在晋心里才真是不断的打鼓。要说天子震怒,那也就是一刀的事!</p>
他怕死,今日就不来西苑求见。满朝官员谁不知道孙承宗、袁崇焕都是天子面前的红人。</p>
当今天子整人很有一手的!温体仁的“忠君爱国学习班”最近已经有十几个学员。据说苦不堪言。</p>
半响,崇祯将手里的茶杯放下,语调平静的道:“王在晋,朕问你的第一个问题,山海关投入巨资重建后,是否能挡得住建奴兵锋?”</p>
王在晋斩钉截铁的道:“能!”</p>
孙承宗在天启三年就和王在晋在山海关上争论过此事,当即就要出列辩驳。</p>
崇祯对他摆摆手,说道:“朕的军事水平不行。但是地图还是看得懂的。朕问你,山海关如果被破,京师是不是就没有屏障可守?”</p>
王在晋辩解道:“陛下,其一,山海关不可能被攻破。其二,京东诸城皆可为京师屏障。”</p>
崇祯冷笑几声,“王在晋,不要东扯西拉!朕在问你,在地理上,山海关失守后,京东是不是就是无险可守?”</p>
王在晋点头。</p>
崇祯道:“所以,你们这些搞战略的人,把大明的存亡,都赌在山海关是否可守上面吗?</p>
不留一点的战略回旋空间吗?这是一个国家的战略制定者应该做的事情?”</p>
稍微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的事:法国的马奇诺防线不坚固吗?被德三打穿后,法国就举起了双手。</p>
所以,用你们最朴素的观点去看,摸着良心去想,到底哪个方案更有利于明王朝的安全?是守宁锦,还是守山海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