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四天后,海拉尔城就会被俄军占领。随后双方签订《伯力条约》,无异于城下之盟。
林登万绝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但是现在重新排兵布阵时间已经来不及了。
甚至连前线地形都没有搞清楚,怎么去打
林登万现在的想法就是,探查清楚附近的地形。选一处地方作为决战地点。
(地形图)
钢铁雄心四大学说
1.机动作战学说。
强调速度和机动性,要求切断,并扰乱敌人部署。
东北军步骑兵混编,机动根本比不过俄军的独立骑兵师。
2.火力优势学说,要使用密集的火力而不是人命来赢得战争。人命是宝贵的,炮弹是廉价的。
东北军这些老火炮,比多数士兵年龄都大,数量还不一定比得过对面的俄军。就不要想什么火力压制了。
3.决战计划学说,在战斗前,部署大型作战计划,才是赢得胜利的关键。
4.大规模进攻学说,‘完美’的武器被高估了,只需要数量庞大,且够用的武器就行了。
林登万也不是不想搞坦克在东北平原上分割包围俄军。也不是不想用大炮对着俄军就是一顿炸,不管三七二十一。
但是物质条件摆在这,前两条路走不通。
不是林登万选择了决战计划和大规模进攻,而是决战计划学说和大规模进攻学说选择了林登万。
.
在11月月中的东北,鹅毛大雪能断绝任何生物出门的想法,熊都找个洞睡下了。
在这个天气,能在海拉尔附近出门行动的,只有四样东西,两条腿的和四条腿的还能出门。有履带的和走轨道的也能行动。
现代社会东北冬天车辆可以行走,那是有扫雪车,撒盐车,有水泥沥青道路。1929年,这里就光秃秃一片地,卡车什么越野的想都不要想。
人和马能出门,但是必须要有补给,最重要的补给是燃料,燃料甚至比食物更重要。不吃饭还能饿一个星期。
不烧柴火煤炭,当天晚上睡一觉,第二天人就冻死了,尸体都冻硬了。
东北军士兵都在海拉尔取暖,俄国人在满洲里也要取暖。
现在白天零下十七八度,晚上零下二十多度。
从满洲里到这里170公里,在零下二十度的天气行军差不多每隔半个小时就得停下来烤烤火。
冬天白天时间就少,晚上来临的时候还得提前扎营。野地里每天行军能走三十公里顶了天了。
算下来至少要行军六七天。
步兵自己要带上步枪,子弹。单人的帐篷,被褥。现在有又轻又薄的羽绒被,那时候,只有棉被和皮草。
被褥都十斤重了,加上步枪,子弹,手榴弹,冬装,毛毯,帐篷。负重一下就到了三十斤重。不能再增加负重了。
一个煤球大概两斤重,能供暖1.5小时。人有取暖的需求。食物,水,也得靠煤炭加热。平均下来每个人至少得三个煤球,这就至少六斤燃料。如果换成木材就更多了,一斤木柴的热量相当于0.4到0.36斤煤炭。
吃饭喝水至少还要占用四斤负重。一天消耗的燃料食物就十斤到二十斤重了。
用步兵进行后勤补给的话,一个步兵带三十斤物资一天行军三十公里,一来一回,也就只能隔15公里建立一个补给站。
一个步兵消耗10斤补给,同时给第一补给站输送30斤物资。15公里的损耗为四分之一。四吨物资要消耗一吨。从补给站出来的物资还剩下75%
30公里就需要两个补给站了,从第一个补给站获得物资,然后送到第二个补给站。消耗的物资也在第一个补给站扣除,此时物资还剩下56%
45公里需要三个补给站,物资还剩下42%。
60公里还剩下31%
75公里还剩下23%
......
这种损耗下,是无法支持战争的。
如果不建立补给站,步兵基本带不了多少额外的补给,同时还需要每天消耗十斤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