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曾有位自称为南开的大师,与我辩论什么是佛。我说佛祖曾对子弟说:“我不是神,是人。你们不要信我这个人,而要信我的思想,因为我的思想才能普渡众生”(大致意思)。那位大师直接说我脑残,放言道世上哪个宗教不是神神道道的。</p>
世人对佛了解多少?我尽一家之言,诠释我之佛。有不同之见,才有流派,才缤纷绚丽。</p>
(二)、佛教是宗教,从它的经典、仪式、习惯、组织等可以体现。但也是言教,即佛法。法在梵语是达摩。佛对法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通俗讲是事物的性质和相状。所以佛经中“一切法”、“诸法”是指一切事物或宇宙万有。佛根据自己对一切法的了解而宣示言教,其本身也具有法的作用,故为佛法。</p>
(三)、佛不是神,他是人,悉达多.乔达摩,又称释迦牟尼,意指释迦族圣人。佛是佛陀简称,音译是布达,意思是觉者,智者。它有三种含义:正觉、等觉、圆觉。即不仅自己要了解事物的性质,还要使别人觉悟,并举一反三达到最圆满境地。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过去有,以后也会有。</p>
(四)、如来并非佛祖专有名词,是真如的意思,即一切法(事物)真实状况。如来是如实而来,或是“乘真如之道而来”。它是佛陀的另一种称呼,如阿弥陀佛也称阿弥陀如来。阿弥陀是音译,无量的光明,是另一世界的佛。南无又念成那摩,在梵语中是敬礼了的意思。故佛徒见面执礼,言“南无(那摩)阿弥陀佛”。</p>
(五)、佛祖生于春秋时代,是今尼泊尔境内迦毗罗国净饭国王长子。母亲摩耶在蓝毗尼园,生下他后不久死去。悉达多由姨母抚养长大,跟从婆罗门学者学习。世间万象,如饥渴困乏、生老病死、弱肉强食,常促使他沉思:如何解脱众生苦痛?但他的知识、权力都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二)十九岁剃发入林,成修道者。</p>
(六)、剃发后的悉达多和五位侍者,先后寻访三位著名学者,但从他们思想中无法释惑。便在尼连禅河边树林中,和苦行人一起寻求解脱。历时六年,徒劳无功,方悟苦行是无益的。于是佛祖在尼连禅河中沐浴,洗去六年污垢,喝了牧女供的牛奶,恢复了力气。随从以为佛祖放弃追求信念,便离开他,继续苦行修炼。</p>
(七)、佛祖一人在菩提伽耶,面向东方,盘腿坐在毕钵罗树下,发誓:“如不证无上大觉,纵此身粉碎,终不起座”。苦思解脱之道,在一天深夜,忽彻底觉悟而成佛陀,是年三十(五)岁。在梵语中,菩提就是觉的意思。故佛祖成佛的地方,又叫菩提道场。毕钵罗树,又称之为菩提树,虽遭砍伐风拔,依旧发芽重生。</p>
(八)、佛祖得证大道后,便四处游行,向大众宣示真理。最初找到他五个侍者说法,史称:初转S法S轮。轮是一种武器,征服四方的王叫做转轮王。佛用轮来比喻说的法,强大和正确,故说法叫做转S法S轮。初转S法S轮开具了三宝,建立了佛教。三宝为:佛宝,即佛陀。法宝,即佛说的法。僧宝,即佛出家弟子的组织。</p>
(九)、佛祖创建佛教后,受他教化而皈依佛门的人很多。皈依的意思是身心归向他、依靠他,也可称之为归依,而不出家归依三宝的人则更多。佛门中把出家男弟子叫做比丘,女弟子叫比丘尼。在家修行男弟子叫优婆塞,女弟子叫优婆夷,合称为四众弟子,与佛陀、佛法构成佛门三宝,故皈依佛门又称皈依三宝。</p>
(十)、任何教义产生,脱离不了社会环境。佛陀所处时代,正是反婆罗门教兴起之时。婆罗门教是多神教,认为梵是万物主宰。他从口生出婆罗门,从肩生出刹帝利,从腹生出吠舍,从足生出首陀罗。雅利安人以此定四姓贵贱,等级森严。佛对现实采取容忍态度,但在思想上主张诸法无常,众生平等,从而推翻神权。</p>
(11)、佛教兴起之时,是批判婆罗门教义的,同时也反对其他九十六种教派。但也接受他们某些思想,根据缘起和业的理论,予以新的解释。如三世因果、四大和合、六道轮回。对于其他教派的神,也没否定他的存在,而是当作众生看待,也会经受轮回生死之苦。如梵天,只是天界中的天人,若今生行恶,必堕地狱。</p>
(12)、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是四谛,佛教经籍讲的认知,都不超出四圣谛。谛,即真理。四圣谛为苦谛:说世间的苦。因谛:说苦的原因。灭谛:说苦的消灭。道谛:说灭苦的方法。四谛是寻求解脱痛苦之道,所依据的根本原理是缘起论,佛教教义都是从缘起论流传来的。缘起就是诸法由因缘而起,因缘就是关系和条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