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要看是什么历史王朝时期的圣旨了,在明朝之前的王朝,圣旨中的开头是不用加“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明朝时期才有的圣旨开头,始于朱元璋,在明朝朱元璋之前的圣旨是没有这些字样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开头在宫廷影视剧中很是常见,但是只有明清时期才符合,在之前的一律是影视剧效果,大家不要被影视剧误导了。
这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称法首先是错误的,正确的叫法是前文那种“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断句样式或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没有断句的称法。最早时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首先将南京改为“应天府”,将他商议朝政的地方改为“奉天殿”,还在自己的玉圭上雕刻“奉天法祖”的字样,自称为“奉天承运皇帝”,所以有了那句流传出几百年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明太祖朱元璋将大朝会定为奉天殿(大朝会也就是所谓的早朝),明朝的上朝官员被称为“朝参官”、“京朝官”,皆佩戴有出入宫廷的牙牌,为方便上朝。上早朝之前,大臣大半夜就需要起床,穿戴整齐、收拾利索后前去午门集合(午门就是紫禁城的正门),此时大约在凌晨三点,不过午门中间的是御道,为皇帝专供的道路,一般不开启。而正门旁的左右两门大臣也不能走,一般是供当值将军和宿卫执杖旗校等人的出入,大臣的路线是左右两门在边上的门,称为左、右掖门,是百官上朝之门。
在宫城正门的午门上有崇楼五座,称为“五凤楼”,因以游廊相连,东西各有一座阙亭,形如雁翅,两翼俗称“雁翅楼”,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所以被称为“五凤楼”,在楼中设有朝钟朝鼓。因文武官员入朝,往往争先恐后,极为混乱,侍卫和朝官们经常发生拥挤情况,就有了规定,在三通鼓响,先开两门,官军旗校先入,后百官排队等着钟鸣开门之后入内。
大臣们一般在凌晨三点就去等候了,在大概凌晨五点的时候开始进入皇宫,文官由左掖门进入,武官由右掖门进入,之后在金水桥附近根据品级排列好次序。在鸣鞭后依次过桥,到达奉天门丹墀,文官为左班、武官为右班,在御道两侧相向立侯,称为“起居”。之后待皇帝坐上御座之后,再次鸣鞭,由鸿胪寺“唱”入班,此时左右文武官员两班齐进,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东上”,之后行礼,奏事。
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对于朝政之事极为勤快圣旨前为什么要加“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有什么来历?
这就要看是什么历史王朝时期的圣旨了,在明朝之前的王朝,圣旨中的开头是不用加“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明朝时期才有的圣旨开头,始于朱元璋,在明朝朱元璋之前的圣旨是没有这些字样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开头在宫廷影视剧中很是常见,但是只有明清时期才符合,在之前的一律是影视剧效果,大家不要被影视剧误导了。
这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称法首先是错误的,正确的叫法是前文那种“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断句样式或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没有断句的称法。最早时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首先将南京改为“应天府”,将他商议朝政的地方改为“奉天殿”,还在自己的玉圭上雕刻“奉天法祖”的字样,自称为“奉天承运皇帝”,所以有了那句流传出几百年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明太祖朱元璋将大朝会定为奉天殿(大朝会也就是所谓的早朝),明朝的上朝官员被称为“朝参官”、“京朝官”,皆佩戴有出入宫廷的牙牌,为方便上朝。上早朝之前,大臣大半夜就需要起床,穿戴整齐、收拾利索后前去午门集合(午门就是紫禁城的正门),此时大约在凌晨三点,不过午门中间的是御道,为皇帝专供的道路,一般不开启。而正门旁的左右两门大臣也不能走,一般是供当值将军和宿卫执杖旗校等人的出入,大臣的路线是左右两门在边上的门,称为左、右掖门,是百官上朝之门。
在宫城正门的午门上有崇楼五座,称为“五凤楼”,因以游廊相连,东西各有一座阙亭,形如雁翅,两翼俗称“雁翅楼”,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所以被称为“五凤楼”,在楼中设有朝钟朝鼓。因文武官员入朝,往往争先恐后,极为混乱,侍卫和朝官们经常发生拥挤情况,就有了规定,在三通鼓响,先开两门,官军旗校先入,后百官排队等着钟鸣开门之后入内。
大臣们一般在凌晨三点就去等候了,在大概凌晨五点的时候开始进入皇宫,文官由左掖门进入,武官由右掖门进入,之后在金水桥附近根据品级排列好次序。在鸣鞭后依次过桥,到达奉天门丹墀,文官为左班、武官为右班,在御道两侧相向立侯,称为“起居”。之后待皇帝坐上御座之后,再次鸣鞭,由鸿胪寺“唱”入班,此时左右文武官员两班齐进,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东上”,之后行礼,奏事。
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对于朝政之事极为勤快,导致早朝一般都是照常进行,并且明朝时期的早朝极为繁杂,从前文中的简单介绍也能看出其繁琐,早朝的内容不仅是边关大事要进行上报,甚至连琐碎小事皇帝有时也会亲自处理,比如盗窃财物等,这就和朱元璋对于皇权的看重有关,朱元璋更是废除了丞相制度,让皇权空前集中,导致早朝中所有事情都有向皇帝汇报。
明朝时期早朝因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勤快,早朝成为了固定的政治生活形式被延续了下来。因为朱元璋时期的早朝是在奉天殿,大臣们的诰敕文书中开头首称是“奉天承运皇帝”,是皇帝的一种修饰词,比如皇帝要吃南方的水果,用白话文说就是“奉天承运的皇帝...要吃南方的...水果”。
皇帝发布的旨意是圣旨,圣旨的标题一般采用竖写和繁体字以“奉天诰命”或“奉天敕命”做标题,在正文部分中“奉天承运”将“天”顶格写,因为古代的皇帝是“天子”,是上天之子,在封建帝制下是代表上天的旨意行事,“天”至高无上,皇帝低于天,但超出其他任何行,比如臣子,皇帝也被称为“奉天承运皇帝”,皇帝颁布的诏书前面也都会加上“奉天承运”的称呼。“诏曰”是昭告天下的意思。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其中只有“奉天承运”四个字是从朱元璋所始,皇、帝二字虽然很早之前就有,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不满足单独的“王”、“皇”、“帝”的称号,于是创造的“皇帝”称号。“诏曰”二字也不是朱元璋所始,“诏曰”这两个字最早是用于汉代的帝王文书中,之后被历代帝王沿用下来。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圣旨都要写“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不同的圣旨有着不同的意思,圣旨因具体的不同的内容而采用不同的措词,主要有“诏曰、制曰、敕曰”三种。形式除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还有“奉天承运皇帝,敕曰”和“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等形式圣旨。
在秦朝之前,上级对下级发的命令文告都可以称为“诏书”。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秦朝后,不仅创建了“皇帝”称号,还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用和氏璧雕刻的玉玺铭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小篆雕刻),以示“君权神授”,也可称为天授君权。意思就说皇帝是上天派来管治凡间世人,皇帝是天神在人间的代表,人民只可遵从君主的指示去做,不能反抗。
《史记》载:“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的文告才能称为“诏书”。除“诏书”外,还有“制书”。两者区别是“命为制,令为诏”,“制”本意为制度、法式、命令,秦统一六国后,定位皇帝命令文告之一,又称制书,也叫“命”,“制曰”是有关重要制度方面的皇帝文告。诏书中“诏”初意为上告下,“诏书”是皇帝所发布的对于某个具体的人和事的命令。
《周礼﹒春宫﹒大宗伯》:“诏相王之犬礼。秦统一天下,始定于天子称皇帝,其令为诏。此后作为皇帝命令文书之一,后世皆因之。”
由此开始,“制”、“诏”成为皇帝命令的专称,从而使之与其他人发布的命令区分开来而赋予更高更威严更具法律效力。在春秋战国时期,帝王之令分别称作“命”“令”“政”。到了宋代才开始通称皇帝的命令称为“圣旨”。
“诏曰”类型的圣旨一般是有重大的政事要告诉天下臣民,需要昭告天下;“制曰”一般是皇帝对文武百官下达圣旨时使用,多为表达皇恩,几乎是不下达于百姓;“敕曰”有告诫的意思,一般就是皇帝在提拔官员时使用,告诫官员要戒骄戒躁,虚心上进,再接再厉,不要因为皇帝给你加官进爵就骄傲自满,恃宠而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