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养(2 / 2)

甚至,郭子兴不惜将养女马氏嫁与朱元璋,这就是后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脚马皇后,因为不曾缠足,后世也用“露马脚”来比喻,说的就是马皇后的大脚。

婚后的夫妻二人伉俪情深,后郭子兴受人挑拨猜疑朱元璋,将他关入禁闭室,不许进食,马皇后不忍夫婿挨饿,窃饼藏于怀中,偷偷拿给朱元璋吃。朱元璋看见马皇后胸前的饼印,忍不住大哭。

怀饼救夫,成为一段美谈,正是因此,才让朱元璋对马皇后愈发尊敬。

随着马皇后的打点,朱元璋才得以被放出,出来之后的朱元璋更加骁勇善战,夫妻二人携手走过了那段艰苦的日子,朱元璋在外征战,而马皇后为朱元璋打理后方,消除后顾之忧。

朱元璋的成功,好妻子马氏功不可没。

后来的朱元璋见濠州城中诸将争夺权力,于是下定决心倚靠自己力量开创一番天地。

朱元璋回到自己的家乡招募军队,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许多儿时的玩伴,纷纷来投靠他,这其中有像徐达、周德兴、郭英这样的当世猛将。他们虽然出身低微,但不妨朱元璋对他们的重用。

秦末时期,高祖刘邦的贴身卫士樊哙也是市井中杀猪卖肉的屠夫,动乱的时代,身份地位是最虚无缥缈的,若时运得济,布衣也可傲王侯。汉、明两朝,是最好的明证。

同样也是在这一时期,朱元璋遇见徽州人士朱升,朱元璋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开始积蓄自己的力量,蛰伏待发。

这一时期,朱元璋攻占集庆(今南京),声望达到顶点,与天下群雄争锋。

4.一统江南

经过多年的实力积攒,当时古老的华夏大地上,真正能与朱元璋一较高下的,只剩江浙的张士诚和湖北的陈友谅,面对两人,朱元璋再一次展现他天才般的军事能力和坚定的意志。

朱元璋认为盐商出身的张士诚特点是格局小,且并无远略;而渔农出身的陈友谅自幼受尽他人白眼,特点是有气度格局和心狠手辣。

如果先出兵攻打张士诚,到时,陈友谅一定会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之术,倾一国之力攻击朱元璋,腹背受敌;但是如果先攻打陈友谅,格局偏小的张士诚一定不会背后袭击,到时便可逐一击破。

正是凭借非凡的远见,朱元璋制定先西后东,先强后弱的战略方针。

此时的朱元璋开启自己的登顶之路,或许,如果陈友谅不是生活在元末,又或未与朱元璋相遇,陈友谅也是平定一方、坐镇天下的人物。

只可惜,这一时期历史上只允许出现一位皇帝,最终,一时瑜亮的两人在鄱阳湖进行了大决战。

朱元璋以弱于陈友谅一倍之力,决战鄱阳湖。朱元璋凭借非凡的坚定意志和采取名士刘基(字伯温)的计谋,围困陈友谅于鄱阳湖中。陈友谅战败,突围时被流箭射中不治身亡。

天下一统即将迎来光辉,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一战鼎定了未来的历史版图,这其中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大胜之后的朱元璋曾经来到紫金山上的一处禅寺。

在此处,朱元璋回忆起当年做和尚和乞讨的场景,寺中主持见他面带杀气,唯恐朱元璋会闹事,便拉着他去大殿讲禅,左右旁敲侧击询问朱元璋是何方人士,家住哪里,朱元璋面带笑意不予理睬。

当夜,寺院住持实在放心不下朱元璋,便向朱元璋居住的房间走去,想要赶朱元璋走。谁知早就人去屋空,但房间的墙壁上却用朱砂写就几行大字: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尤腥!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此时的朱元璋不再是当年衣不蔽体的放牛郎,而是既汉之后第二个得国正者的帝王,天下枭雄陈友谅都已经败于朱元璋之手,谁还能阻挡朱元璋的崛起?

果不其然,陈友谅败亡鄱阳湖的四年后,张士诚兵败被俘,押解途中,自缢身亡。

自1352年起兵,至今1368年,朱元璋凭借他非同凡人的坚定意志和内心不败的信念,开创了足以让后人敬仰的基业。

“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记,救济斯民”成为时代最强音,朱元璋终于实现了让人间大地遍种自由花的理想,只不过繁华背后是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浇灌的。

5.布衣天子

1368年,一个新的时代已然建立,不易日月,永照大明,自1352年起兵至今,十几载匆匆而过,他朱元璋也终究从衣不蔽体的放牛郎成为执掌天下的帝王。

穷苦出身的朱元璋十分懂得,只有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才不会反对你,当政之后的朱元璋下令归耕农民,使耕者有其田。

在中央,朱元璋则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而且朱元璋对贪官十分痛恨,一经发现,查处绝不手软,以雷霆手段肃清吏治。

不用雷霆手段,不显菩萨心肠!

一系列为政举措下,大明国力蒸蒸日上,史称洪武之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年少的愤懑让朱元璋开始残暴嗜杀起来,大肆屠杀功臣。受乞讨经历的影响,朱元璋性格愈发残暴,虽有马皇后的时时劝谏,但依旧不能阻挡朱元璋的嗜杀。

仅丞相胡惟庸一案,所受牵连之人有几万之多,一时间开国功臣人人自危。

为了搜集军政及关于各大臣的情报,朱元璋设立锦衣卫,被株连之人数不胜数,若非有马皇后的劝谏,大明更加会血流成河。

可就是如此残暴嗜杀的明太祖在晚年,马皇后去世时却悲痛大哭。

明史有云:“帝拗哭,遂不复立后,是年九月庚午葬孝陵。”

“帝拗哭!”

想他朱元璋自幼贫苦,乞讨时受尽白眼,不曾哭泣,参加义军九死一生,前途未卜时,不曾哭泣;

气吞山河决战陈友谅于鄱阳湖,打败张士诚,杀尽百万江南兵,也不曾有半点情绪;

但唯独那个胸中怀饼的马姑娘病逝时,明朝开国太祖哭的像是一个小孩子一样!

或许只有朱元璋自己知道,兜兜转转一生,自己多想还是当年山野间放牛的朱重八,初心未改。

如果没有元末的压迫,自己或许和他人也没什么两样,一样的在田野中老死一生。

但历史终究不会给人选择的余地,自从踏入造反的道路起,放牛郎朱重八便不复存在,有的只是心如磐石的领袖。

据明史记载,临死之际,马背上征战一生的朱元璋,再一次跨上战马,朝着夕阳的尽头奔驰而去,仰天高歌:

“朱重八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朱重八一生有过繁华,也有过落寞,有过意气风发,也有过心如死灰,但朱重八一生唯独不曾平庸过!”

落日余晖将他的身影拉的悠长,历史的长河中,明太祖高歌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