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首《论诗》是清朝诗人赵翼所写,后两句可谓是脍炙人口了,与太祖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蕴含一种舍我其谁的傲然之气,换一种说法就是洋溢着一股独孤求败的装逼味儿。
正所谓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徐晋吟出这样一首傲气十足的诗,倒是没让在座各位书生感到不满,人家是县试、府试、院试三案首,斩获江西省前无古人的小三元,再加上诗名在外,完全有资格吟出这样一首诗,别的不说,光就是那首大气磅礴,荡气回肠的《临江仙》便足以傲视整个大明诗坛。
所以一时间尽是喝彩赞叹之声!
袁城笑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如今该轮到咱们江西徐子谦引领风骚了!”
祝青山附和道:“袁兄所言极是,大家以后便叫徐案首徐风骚吧!”
两府书生都哄堂大笑起来,徐晋不禁哭笑不得,连忙道:“大家叫我徐咬定、徐案首、徐江仙、徐三元都可以,唯独不能叫徐风骚,免得别人听了还以为在下乃风尘女子!”
众考生再次哄堂大笑,有人起哄道:“徐案首,大家不叫你徐风骚可以,三杯酒如何?”
徐晋只好依言喝了三杯。
太白楼四楼全是雅间,如果没有身份地位,即使再有钱都没资格在这里宴客。
此时,四楼一处雅间内正檀香袅袅,由整根木桩雕琢而成的茶几旁,正有三人在品茗清谈,而且均是一身道袍,发束道髻,其中一人正是那天在藤王阁担任评判的李士实。
李士实六十许岁,头发花白,脸色红润精神,颇有点鹤发童颜的出尘味道。李士实曾经官至都察院都御史,后来因瞧不惯当今正德皇帝嬉游成性,故愤而致仕回了老家南昌,如今是宁王府的座上宾。前文曾经提过,李士实精通风水学,乃风水流派“峦头派”的代表人物。
此时与李士实品茗清谈的两人均是王府豢养的江湖术士,一名叫李自然,另一名叫李日芳。
话说这些江湖术士都喜欢给自己取姓李的名字,或许是因为唐朝李淳风这位大忽悠太出名了吧,这位和袁天罡并称初唐两大神人,著名的预言奇书《推背图》就是这两人合著的。
李自然声称自己能知“天命”,宁王朱宸濠之所以生出谋反之心,与这位李自然也不无关系,因为这家伙曾经告诉宁王朱宸濠,说他有天子之相,朱宸濠信以为真了。
另一位李日芳则自称懂得望气之术,曾说过南昌城的东南角有天子之气,于是朱宸濠便在那里建了一座阳春书院来收纳天子龙气。
此时,三位李大仙正悠闲地喝着茶,一边谈些玄之又玄的风水相学,楼下忽响起阵阵喧哗嘈杂之声,而且还越来越吵。
李自然不禁皱眉道:“什么人在此喧哗扰人清静!”
李士实微笑道:“今日院试放榜,估计是那些考生摆宴庆祝而已,李道长乃修行之人,何必与这些凡夫俗子一般见识呢!”
李自然顿时有些不自然了,作为修道的“世外高人”,这点养气功夫都没有,确实有点丢价,端起茶杯浅尝了一口掩饰尴尬。
“若虚道长所言极是,正所谓道法自然,道心稳固之人又岂会轻易受旁人影响呢!”
旁边的李日芳皮笑肉不笑地说一句,嘲讽的意味很明显,正所谓同行是冤家,更何况两人同是王府内混饭吃的“高人”,所以平时便互不对眼,自然不会放过讽刺打击对方的机会。
李士实乃六十多岁的老官僚了,哪瞧不出两人之间的明争暗斗,所以并不接李日芳的话茬。
正好此时一名小二进来加热水,李士实便随口问道:“楼下谁人喧哗?”
小二赔着笑道:“今天院试放榜,楼下被广信府和南昌府的诸生包场了,扰了三位道长的清静,实在对不住。”
李士实微笑道:“无妨,本次院试的案首可是南昌府考生?”
小二笑道:“那倒不是,而是广信府上饶县的徐晋徐公子。”
李士实心中一动:“哦,竟然是他,那岂不是连中三元了!”
小二猛点头,崇拜地道:“可不是,话说这位徐公子虽然年纪轻轻,不过却才高八斗啊,蝉联县试、府试、院试三案首,咱大明立国至今就独他一份儿了!”
童试三案首被称为“小三元”,虽然含金量远不如“大三元”,不过也是相当了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