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 第五章.龙隐.蜀王公用(2 / 2)

双鱼座青花 雨余天 0 字 2021-07-19

来了就不想走了,有矿呀?蓝守玉想笑,皇帝朝山表虔诚,大多作秀,住几日,题个寺名,留些诗词对联,就都要回的。没有哪个傻冒会赖在穷山沟,何况还是皇帝。他舍得后宫的美女佳肴?</p>

正房似新造,大小柱础,却是明早老工。墩子说,石础从庙基取来的。院里现在都还有几块多余的石础。旧庙址造新房,虽说大煞风景,仍属难得。毕竟,它代表了墩子师傅的虔诚。</p>

寺院正间供铁佛,花瓶一般高,罗汉造像,衣纹表情生动。磨盘底座,为明早造像风格。仔细看,似有鎏金痕,不过早脱落了。</p>

“你师傅买来供的,还是香客送来的?”</p>

墩子说是师傅六如多年前,造第一间茅舍挖庙土挖的。</p>

还有架铁香插,就在罗汉前,蓝守玉并未在意,东西黑得油亮,以为修庙时的新作。半人高,上下九层。“九”,寓天长地久。帝王喜欢用九,以示九五之尊。一般的小庙也不敢用“九”的。除非与皇权有关。这玩意,现身名山古刹并不稀罕,皇族或藩王尊奉,供香客上香点长明灯用。油亮的皮壳,透着岁月的幽光。从造像和香插的材质、工艺、光泽看,应属一路货,大致可看到明中早。</p>

蓝守玉问能否搬动。墩子摇头,说六如交代过,佛像和供器都不能动。就凑近花插细瞧。底座边隐约有字。小手电打了照看。小篆刻阴体,字迹班驳,有些笔画已残缺。好在还练过几手三脚猫的书法,大致也看明白了,似乎是“蜀王公用”四字。</p>

罗汉桥刚出现个修桥补路的“应文”,再又来个“蜀王公用”。难道撞见盆地藩王家庙?</p>

盆地藩王姓朱。王治理蜀地,直至明末。开山蜀王,叫椿,排行“献”,太祖十一子。之后传了十二代。排行派语出自太祖手下的迂腐文人,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二十代派语传完,往少里说五六百年去了。事实上,历史都不是迂腐文人书写的。传到第十代,大西军提前终结了王的家族史。蓉城沦陷那天,王率众妃妾投井,“全宗皆被害”,后面的十字派语,便成文献里的摆设了。或有漏网的。比如,一个叫“耷”和一个叫“彝尊”的,据说能活下来,全靠装疯。</p>

说王椿。王椿是读书人,世称大秀才,算皇族士大夫。封至盆地,对上朝贡,对下怀柔,两头讨好,“皆检饬守礼法,好学能文”,“以礼教守西陲”,“人由此安乐,日益殷富,盆地二百年不被兵革,椿力也。”</p>

蜀王家族兴盛,体现在其墓葬群数的规模。凤凰山世子悦燫地宫,如王府翻版,地宫陪葬仪仗陶俑群,发掘后陈列蓉城博物馆。</p>

去看过那些俑,忍不住感叹,多么婀娜!盆地难,难难难,难于上青天。周边都是大山。山高皇帝远,乱不得,乱了从皇都调兵怕搞不赢。只有求助人心。人心向背,关乎王事。水能覆舟,也能载舟。人心去哪儿了?要问佛哩。</p>

王椿就去二峨问佛。常去,不能白去,心得厚实,还不能一般家什,周边官府贡的,朝廷赐的,啥好,献啥。王椿成了二峨的头号施主。住持笑得合不拢嘴,专门修个接王亭,盛情款待。二峨再香火旺,也不能吃独食。盆地周边名山古刹多去了,都得去打点,一样的厚实哩。西北藏汉杂居一带,名山古刹扎堆。每一处都怠慢不得。</p>

龙隐山现身蜀王的家庙宝物,也不是啥稀罕事。蓝守玉纳闷的,它的主人是哪一代的王?</p>

遂想到山脚罗汉桥。以他的文物鉴赏经验,基本可以排除罗汉桥纪年宣德七年非系后人乱涂乱画,如此,可不可以理解为,一个叫“应文”的僧人,姑且说是寺院的住持,为迎蜀王的朝奉,修造了此桥。</p>

于是,问题也来了:宣德七年,盆地有大事?</p>

能有啥大事?旧王薨,新王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