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上城外一片喧闹,太宗皇帝亲眼目送着城外军队出发,朝臣在楼上拍着马匹吹嘘这次的南境的凯旋,太宗自然爱听这样的话语,他站在城头上最显目的位置,一点点目送着城外两万人的队伍离开,心中满是憧憬。
宣朝的朝堂上吹嘘遛马之人不占少数,得益于宣朝的风气来看,语惊四座在汴京城藏龙卧虎,朝堂之上又怎会少了有这样的人。
许多官员们本事不行的,不都是靠着嘴皮上位立足,站在城楼之上,为图个好的彩头,也是煞费了不上功夫。
“龙渊潜,九州啸,大地生辉照,帝送儿郎笑,陛下,此景甚好,此景大吉啊。”文渊阁学士冯程唐献诗而说。
文渊阁总领宣朝文工,最为朝堂之上的最高学邸,多少王公家的子女都想要去拜师学习,可文渊阁的学者大师们哪里能瞧得上这些富家子弟,而冯程唐一生研学无数,对古来今学都颇有造诣,特别是他认为的一首《春江花月夜》孤压全诗,只要能识出诗中的孤意,便能有资格拜冯程唐为师。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陛下太兴兴隆调养民息,为的就是今日,我宣朝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北境燕云民不聊生,猖匪做惯,国力衰微,南唐时局动荡,朝党争斗,周达夫一人专权已久,国内的佛道两争经常大肆相杀,这样的两处地方亡国之兆毕露,只待我宣朝悉数尽收。”
此人话中分析的有理有据,说话的气势上也远胜冯程唐一筹,像是故意说与冯程唐相听,宣朝中与文渊阁素来不合的便是内阁老臣张百千,张百千从政大半生四十余年,对朝堂人心深有体究,怎奈太祖重文,非要拉个文学者来入朝堂,经纶之言,怎与政治复杂相比。
自古只听将相不和,从不听文工与阁首不和的,宣朝朝堂亦是如此,武将更是没有说话的地方。
太宗听得甚喜,看着城下儿郎,以及满城朝官,今日又是大晴,自感此役定是要大获全胜才是。
太宗身边后着的侍卫统领徐泗道不屑于二位大人的论说,他走到城墙边上,把手中的刀具立在地上,眼神望着远处,他只恨自己是内廷金甲兵统领,无法远去南唐替陛下分忧,曾是百战沙场之人,如今战事在前,他却听一群政儒们在城头争脸,心中如一头丧了气的黄牛。
底下的臣工还在争言,多是些谗言碎语为求太宗一乐,好得个恩赐。
五路军会在南境边镇的渝州汇合,十五万军队将会把这里当成大本营,从这儿开始进军南境。
早在数月之前,南唐衍州旧主离世时,渝州边镇就开始囤积粮草,宣朝不打无准备之仗,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太宗早有此打算。
而坊间传闻的太宗出兵目的,就显得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到底有多少是为了周如慕,怕只有太宗自己心里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