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的奇袭来得如此之快,震惊了蜀国的朝廷内外。
刘禅也完全没有料到敌人进攻速度如此之快。
自从263年,八月,魏国开始全面进攻蜀国以来。
他们八月出兵洛阳,十月就杀到了成都的大门口雒县。
而且邓艾军从阴平出发,一路过关斩将。由于蜀国守城的戒备不足。
城里城外的百姓们开始骚乱,纷纷开始逃往山野和乡下。一时蜀国大地上竟陷于了没人统治的境地。
蜀国上下也濒临沦陷。
而且此战,邓艾趁着两军主力相持之际,率偏师出奇兵,进行了大纵深迂回穿插,绕过了蜀军的正面防御,直捣蜀都成都,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
且说,刘禅得知前线传来的战报后。魏军在一步步逼近成都。
此时的后主刘禅也是心急如焚。他急忙召集群臣会议,商讨对策。
然而众臣商议了许久。形成了两大意见。
一是:吴蜀联盟,东投孙吴;二是:南走南中七郡,阻险陡绝,易守难攻,也许可以置于死地而后生。这两种意见不能够同意;朝堂之上争争吵吵,刘禅更是拿不定主意。
我觉得刘禅对于这两种意见。应该倾向于投降东吴。
因为刘禅之前跟东吴的关系不赖。现在魏国司马昭掌权。吴蜀应该联合起来,算一家。可是现在蜀国快玩完了。投降东吴应该最合适一些。
相比之下。刘禅如果选择第二种意见。南逃南中七郡。那就有些不靠谱了。
如果刘禅决定南逃南中,那就是名正言顺的“打不死,”“死灰复燃”了。未来还会则那样,这也不好说。
正当刘禅头疼,该选哪一种方案好呢。
这时,光禄大夫谯周站了出来,他提出了第二种方案,“投降魏国!”
此话一出,瞬间朝堂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都以异样的眼光看着谯周。刘禅此时也心想:“这老头,没病吧?”
不管谯周有没有病。
谯周给出了一些充分的理由。
他认为,魏吴两国。实力相差悬殊。魏能并吴,而吴不能并魏。这已成定局。
投奔吴国是称臣,投降魏国也是称臣。与其向小国称臣,不如向大国称臣,以免受再辱之耻。
而南奔南中七郡可不行。大敌逼近,人心离散。恐怕无人愿意南行。此战魏人誓在灭蜀,陷落成都也不会放弃南下追击的机会,况且南中诸夷,平时犹不安定,如果据守此地,增征贡赋,也会激起他们的反叛,所以,乘没有势衰力竭的时候投降魏国,还可以得到优待。
谯周此话,句句在理。让刘禅又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