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衔等大臣们认为太子和鲁王在外名声远闻,突然改变措施会造成邻国的疑虑和议论。
而另一方面。太子孙和的宾客和鲁王孙霸的宾客矛盾也愈演愈烈。
这些宾客中,除去一些原本就关系恶劣的人物,其他年轻人参与则是希望借此机遇依托两位皇子的权力。快速提升各自的地位。
吴国政局上这一现状开始发酵。
吴国朝廷内外的官员,都争相派遣子弟侍奉孙和或孙霸。
因为孙和与孙霸在太子之位上不和。吴国的二宫之争开始爆发。
而这种天子之间的矛盾。渐渐地蔓延到了朝堂之上。
朝中大臣们被分为两派。分别支持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
据《殷基通语》记载,陆逊,顾谭,吾粲,朱据,诸葛佫,滕胤,施绩,丁密(丁固)等都支持太子孙和。
而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和孙弘等都支持鲁王孙霸。
而且一些朝廷中重臣也卷入了其中,他们被分为两派,争夺权位。
这两个派别一个是太子党,另一个是鲁王党。
太子党和鲁王党发生了极大的冲突。
这两个派别在吴国的朝堂之上,互相指责孙权看着都很无奈。
其中朝中最大太子党人物顾谭与鲁王阵营的宾客全寄的兄长全绪,堂兄全瑞,曾经一同参与了芍坡之战。
当时的顾承(顾谭的弟弟)在战后受到了吴国朝廷很多的封赏。
因此全家一直认为不公平。
如今矛盾爆发了。全琮,全寄父子向孙权揭发了在芍坡之战中顾承与他人串通一气,故意被增添了许多功劳。
经全家这一揭发。顾承被下狱,顾谭也要待罪审问。
孙权本来想让顾谭道个歉并把他释放了。
可是到了大会上,顾谭一时激动。说了一句:“陛下,谗言其兴乎!”
经顾谭这一说,全朝廷都镇住了。
后来,有几个小官吏立马奏称顾谭诬陷毁谤,并对国君大不敬,依法应该处死。
孙权看在顾雍的面子上,没有处死顾谭。
后来,顾谭,顾承最终被流放到了交州。
在这样的情况下,孙霸一党人火上浇油。
孙霸与全寄,吴安,孙奇,杨竺勾结起来,想谋夺太子之位。于是,天天在孙权面前说孙和的坏话。
就在这恶劣的环境下,也有孙和辩解的人。
在243年,顾雍去世了。244年,陆逊接替顾雍担任丞相一职。
陆逊其实是完全支持孙和的。
当孙霸的宾客上奏孙权,说孙和不适合当皇太子。
陆逊得知后,认为太子地位极度不稳定。于是陆逊立马上奏孙权。并屡次上书坚决拥护太子孙和。
陆逊上书的内容,大多数是向孙权区别太子与藩臣之别。
当时的陆逊还在吴国旧都——武昌。
陆逊还请命要来建业,亲自向孙权阐述嫡庶之分。
然而在这之前。同样进言的顾谭,顾承,姚信等人同样袒护孙和。
这几个人的命运都不好。都被孙权下令流放或处死了。
因此,陆逊也因进言被流放了。
也许毕竟是吴国皇家的事,大臣们就不应该干涉了。
还有一个叫吾粲的人。因为他与陆逊互通书信。最后,也被下狱了,死在了狱中。
在陆逊流放的日子里,孙权还数次派使者来谴责陆逊。
最终,陆逊还是忧愤而死了。
至此,孙和一派人都全军覆没了。孙霸一派人在孙权面前也不好过。
247年,孙霸党的全琮,步骘也相继去世了。
剩下的全寄,吴安,孙奇,杨竺都相继被孙权所诛杀。
至此,孙霸一派人也都湮灭了。
二宫之争的内容就此要告一段落了。
孙权在二宫之争结束后的多年时间里,很想废了爱惹事的皇太子孙和。
250年八月,孙权终于下定决心废掉了皇太子孙和。并且孙权还下令让鲁王孙霸自杀。
孙权临死前还念念不忘皇子孙和,并有想再立孙和为皇太子的想法。
不过,孙权的这一想法遭到了孙峻,全公主的反对。而作罢。
252年,71岁的孙权在忧郁中死去了。
孙亮继承了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