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蜀军在诸葛亮的调整下,已经变得越来越强。
226年,魏国曹丕死后,其子曹睿继位。曹睿却缺乏统治经验。
这时,诸葛亮在成都运筹帷幄。敏锐地发现了进攻魏国的时机。诸葛亮决定出师北伐。
227年,诸葛亮率军北上。三月诸葛浪率军进驻汉中。
而诸葛亮出征前,给刘禅上了一道奏折。这就是著名的《出师表》。
那诸葛昂写《出师表》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我觉得诸葛亮写《出师表》一个是报答先帝刘备的知遇之恩,另一个是誓死效忠于刘禅。悟其使命。
那《出师表》的内容是什么呢?
下来作者解读一下《出师表》。
《出师表》一开始是这样一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句话表达的意思就是,先帝刘备在创立大业还没完成一半时,就走了。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中,以诸葛亮之见,刘备只完成了一半就走了。而刘备和诸葛亮的心愿是匡扶汉室,中兴大汉。这样的目标是刘备和诸葛亮奋斗的目标。
下来,天下三分之势已经出现。在曹丕废汉自立,刘备称帝以后。天下有三国鼎立之势。它们分别是魏,蜀,吴三国。
益州指的就是蜀国。“益州疲弊”可以理解为蜀国现在国力薄弱。处境艰难。
现在在诸葛亮的理解下,正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
后来,诸葛亮分析了一下蜀国国内的情形。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侍卫之臣指的是宫廷里侍卫护卫的官员。
这些官员们从不懈怠。
而且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
在这样士气和民心都有的情况下。大概都是因先帝刘备对他们的知遇之恩。想要报答在陛下(刘禅)您的身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您(指刘禅)只要发扬先帝的美德。振奋国民士气。不说不恰当的话。积极听取忠心的人们的言论。大事可成矣!
下来,诸葛亮就向刘禅表述严明纪法。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涉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来就是一个整体。都是归功于您(刘禅)的治理之下。奖惩功过,不应有所不同。如果有故意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这些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刘禅)在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
作为君主,不应当有偏但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诸葛亮又向刘禅推荐了几个人才。他们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诸葛亮说他们非常有忠心。行为忠善的人。他们对陛下(刘禅)忠心无二。所以先帝刘备选拔他们留给陛下(刘禅)。诸葛亮觉得只要是宫中的事。无论事情大小。都应该先给他们商讨,然后再去实施。这样做一定可以弥补缺点和疏漏的地方。得到更多的好处。
还有向宠大将军。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并且精通军事。在刘备眼中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大将军。因此许多人商议推荐他做中部督。诸葛亮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可以拿来跟他商讨。就能一定使禁军军队团结一心。
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西汉)所以兴盛的原因。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
先帝刘备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后。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灵二帝时期的腐败统治。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的。守节不逾的大臣,望陛下(刘禅)您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匡扶汉室,中兴大汉就指日可待了。
然后,诸葛亮叙述了一下自己的生平。
诸葛亮本来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当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刘备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并且询问我对天下时局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刘备奔走效劳。后来遇到了兵败(夷陵之战)。在兵败的时候奉主公刘备的遗愿。担任蜀汉丞相一职。从这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刘备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只怕先帝刘备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
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士兵,平定中原,希望用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以兴复汉室。返还旧都。这都是我可以报答陛下的职责。
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从而来告慰先帝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
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折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诸葛亮把《出师表》上奏给刘禅之后,就开始准备北伐了。
诸葛亮一出兵,就驻扎在了沔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