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要不要逢天子建都许县的问题上,曹军内部发生了争执。在多数人不同意的情况下。
荀彧给曹操上了一个定心剂。
荀彧的话说到曹操的心里了。
于是曹操认为荀彧言之有理。于是就开始了迎奉天子的程序。
这可以说是荀彧劝曹操奉天子的谏言。
荀彧在曹操军中后期基本上很少随军出征。这大概就是“曹在前,荀在后。”的缘故吧。
很多人不太认识荀彧。为什么?因为曹操出去征战时。只有荀彧留下了。荀彧在干什么?他在调度筹划。曹操的军国之事。
曹操每当外出征战的时候,可以放心地打仗。为什么呢?因为有荀彧这个后台。
荀彧可以说是曹操的“第一谋士”或“首席谋士”。因为荀彧的智慧不单是行军打仗上的。而且他治国理政也别有一套作为。
而且,荀彧还帮曹操举荐了很多贤才,人才。比如说后来的曹魏第一大奸臣——司马懿,就是荀彧亲手举荐的。
不说荀彧对或不对。反正荀彧有一个识人的“千里眼”。
而且荀彧在每当曹操举棋不定的时候。屡屡向曹操献出自己的良策。而且曹操总是满意的。
比如曹操与袁绍的官渡大战前。就是荀彧屡次上良策给曹操。曹操才放心地去打仗。
这时的荀彧可以说是“万能的”。
哪个主公不想要荀彧这个“万能”谋士的呢?其实都想要。
而就是得到了这个“万能”谋士的曹操,也没有丝毫的去珍惜。
这也可能是当时曹操老了,头昏眼花,不识实务了。
而让曹操开始厌恶荀彧的事情是这样的。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当时的最高礼遇)。而这时荀彧则认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就因为荀彧的这句原话。惹怒了曹操。这时,也让曹操对荀彧有了一些烦感之意。
同年,曹操开始征孙权。让荀彧到谯县劳军。曹操则是乘机把荀彧留在了军中。并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和参丞相军事。
当曹操的军队行至濡须的时候。荀彧的旧病复发。因病留在了寿春(今安徽寿县)。不久就忧虑而死了。
荀彧就这样死了。
关于荀彧之死,还有一种说法。
当时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了食器(小盒子),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尽。时年五十岁。
对于荀彧之死。史家们还在争论不休。
但是荀彧一生做出的贡献。却留给了后人一片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