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宋国从不宣扬丢脸之事,故而卿家不得而知。”
全阳子萨守坚:“什么鬼,主国还向臣国花钱买安宁?
赵姓天子国力弱到如此地步,咱们不拿下他,让辽国抢了先,咱们就没肉吃了,不如圣上马上写表与宋皇,让其再给我夏人民每年多发40万两的安定费用,不然咱们就开战。”
∥
哲宗赵煦:“什么个鬼,我宗主国还每年给臣属国发奖金发岁赐,孤没有听错?”
太皇太后高涛涛一去天堂,礼部照例向皇上要夏国“安定银”得批复令,这下把还不知情的哲宗赵煦气得不轻,太皇太后为保天下太平,从不让赵煦知道臣属国夏国每年不但不交一文钱给中央,宋朝廷每年还得通过财政向夏皇发放财政补贴。
少年皇帝哪里懂得什么花钱买平安这种高深的政冶学问,盛怒之下马上拟定的圣旨,大意是
几十年给钱,养个孩子都该养大挣钱给爹爹花了,
现在两条路,
一条是你给我宗主国每年返点钱上贡,
一条是立马开战!
打辽国,我宋国暂时还不敢,
灭你这渣渣小国还不易如反掌吗?
这下好了,宋夏两位年轻的皇帝都失去了家长的管教,
一个不知天高地厚,想通过增加财政扶持让全国都过上好日子而不惜开战,
另一个想耍赖,不想再执行《宋夏两国和平友好合同法》,而不吝牺牲千百万人性命,让全国人民不为邻国的好日子而年年买单。
说战就战,两位为国为民谋福利的皇帝谁好谁坏还真不好说,咱们还是先站在我中原宋室的立场来抨击夏皇的野心和得寸进尺吧。
赵煦写完圣旨,又对陕西延安经略府的种师道与陇西实际掌控人童贯各下一道圣旨,洋洋千字用四字总结起来就是“伺机而战”。
朝中三品文官孙路出列:“圣上英明,老臣于神宗帝时就开始经营陕陇青藏之地,愿意再返沙场击杀敌酋。”
赵煦恩准,同时让国师朱朝熙回师门召集道法仙法高手赴陕西延安扶助种师道。
∥
陇西这边还没等到圣旨让开战,陇西督战使童贯便找到了开战的理由:布小队长叛逃了。
∥
自茅房坠坑事件后,渭州守备大人便强烈要求将自己手下一个小队一心想参战为国尽忠的十五六名勇士,与逼着队友叠被子全军第一,踢正步全军第一的一营三纵队四大队四小队战士集体换防。
面对守备大人的拳拳忠君报国真诚之心,陇军几个头目一商议,觉得守备大人的仇还是要报的。(不对,守备大人的爱国行为还是要支持的)15人换15人,兵员上又没有任何增减,至于被换回渭州的那十几个人和布小队长的生死,又关这些大人们什么事呢?
反正这些大头兵内,又没有自己的儿子孙子需要打救,至于守备大人多久才会整出一个“全队人员食用野生菌毒发身亡”之类的惨案,大家也佯装不知,独有当过纵队长的布开心队长看穿了守备大人阳光下的阴谋。
这些以行高尚之举,实作肮脏之事的计俩,让布队长也知道了自己在中原这块土地上再无活命的机会。要死,就回渭州,要活,就只有投靠党项夏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