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这个祝阿三当然就是祝为民了,他也不晓得到低谁给他弄了这么个名字,但为了完成任务也是没办法。
政委在送他下山前的叮嘱,时时浮现在心头:“为民啊,这次任务很困难,朱峰只能介绍你进去,但工作中无法给你提供多少帮助,最多是情报方面的支援,你要知道,现在清乡开始了,吴淞站里面还行,但出了火车站全是清乡队伍,我们的人员无法布置开,以前的关系户也不能展开。”
“我们虽然在四明山站住了脚跟,但是也要承认,在撤退中我们的损失非常大,不少部队在突围时遭到伏击,人能够跑出来已经是万兴,武器方面损失惨重,所以这次你去,组织上对你寄予厚望,不管怎么样,搞点枪出来,但是,前提是保证个人安全,如果条件不具备就不要勉强,我们会想办法把你安全的接出来。”
祝为民知道山上现在的情况,糟糕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战士们除了作战训练开荒种粮食外,每次作战行动结束后,就和饿狼进鸡窝似的,什么都不放过……哪怕是三尺长的铅丝也小心的盘在腰上带回山里去……
为啥,无线电分部的同志们也分管有线电话,大清乡已经初见成效,原本可以通过上海源源不断的购买各种电信器材。
要知道新四军的无线电能力一向不差,比日军是略有不如,可对于ktm,哪怕是中央军都是吊起来随便打,一方面是党中央高瞻远瞩很早就决心建立完善无线电组织,另外也是地下工作得力,上海滩鱼龙混杂,百行百业都有,地下工作者往租界里一躲,随便注册个无线电商行,就能堂而皇之的无线电爱好者或者无线电台名义购买到各种先进配件,其中不乏舶来精品,虽然日寇在黄浦江和铁路上设立了重重岗哨,但总能被机敏的地下工作者轻易绕过。
如此新四军虽然身处江南,却始终能够和延安保持联系,不但能获得最新的指示以及各种情报,还能通过电波协调获得武器等装备。
日寇不笨,早就意识到了这点。
清乡一开始,上海滩并没受太大影响,那些地下工作者也在,但不管是购买就困难了许多,而沿途的岗哨更是让这让运输成为不可能。
相对“普通”的“民用”电信材料都这样了,更加紧要的军械就不用提了,祝为民甚至见过,山里的技工师傅,用土造的杠杆推盘镗一根40mm的实心钢棍,因为这是眼下唯一能找到的,理论上可以制作炮管的材料,镗制工作花了整整一个月都不止!
一个月的辛苦最终也没有换来成功,因为土造设备的精度太差,最终这根钢管还是报废了,为此技工师傅们一连几天吃不饭,因为他们觉得对不起战士,为了把这根钢棍从山下的镇子运到山上,新四军付出了三条人命。
既然政委下了命令,祝为民打定主意,不管怎么样都要把这个任务给漂漂亮的完成了,原本在浦东谁都知道伍队长的历史,到了浙东后,他发现自己“泯然众人矣”,学习参观的时候,左边是战斗英雄,右边是锄奸能手,看上去土不拉几的老阿姨也是妇女运动骨干……
这挺打击士气的。
时间过得飞快,一个月里,祝为民和站里所有人都混熟了。
唯一的例外是他的领班,东洋人细川。
细川原本是日军士兵,在正面战场上挨了一枪后,导致两条胳膊长短不一,便退伍来到吴淞站。
不当兵了,但这家伙的疑心病依然很重,工人们都说在他眼里,所有人都是抗日份子,时间长了他找不出其它工人的毛病,便把全部精力集中到醒来的祝阿三身上。
只要有空,就在阿三头身边转悠,有时候干脆是贴身紧逼,寸步不离。
这让祝为民头痛。
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吴淞站的临时堆栈里确实囤积了大批军用枪支。
堆栈不比仓库,只是几根柱子立起来,加上横梁,铺层防水的油毛毡,四面没墙,是临时性堆放货物的场所。
大量的长枪被用稻草捆扎后就堆放在此,因为整个吴淞站外面有伪军站岗,内部保安也不算太严格。
祝为民通过各种方式弄清了这些枪械的路子,都是战场上回收的,以日军的三八式步枪和歪把子轻机枪为主,这些枪,品质一般,大部分都有各种那种的小毛病,随着战线的深入,日军的随军军械师数量严重不够,于是,干脆把这些旧枪统一收集,运回日本兵工厂翻新,然后再发放给部队。
所以,明明是枪械,却享受着完全无法与之匹配的安保程度-说白了,祝阿三心里已经有了好几条如何偷枪的想法,唯一的困难是……细川。
今天已经是七月头了,天气炎热,祝为民是早班,六点到岗下午四点放工。
细川没结婚,照例盯着他。
不过一个多月下来,祝为民多少也减轻了对方对他的怀疑,他会几句日文,没事就和细川套套近乎,点烟奉茶特别勤快,眼下,细川看他至少是不再板着脸,心情好时还会主动打招呼“祝桑……”
“你的?”细川一愣,随即指指祝为民,后者腋下夹着个油布套子,长有至少五六尺,十几公分粗,手里还提了个大木桶。
“啊,太君!早上好!抽烟,抽烟”祝阿三见对方问话,连忙将油布套和木桶都放下,先给摸出白锡包给对方一支,恭恭谨谨的划燃火柴点上。然后把火柴扔地上用脚踏几下,自己也叼上一根,再用新的火柴点燃,这是下级对上级表示尊重的做法,意思是我不配和你用同一根火柴点烟。
普通中国工人哪懂这种变态的弯弯绕道理,但新四军里有人才啊,祝为民下山前突击接受日语培训的时候,专门给他讲过这种日本规矩,眼下果然是好用的很。
“我的工具的干活,这个钓鱼,钓鱼!你的明白?”祝为民叼着眼,将油布套子解开,抖搂出里面的竹制鱼竿和木头制叉棒,“我的,没事情就喜欢,钓鱼……晚上还能喝鱼汤”
“呦西!”细川眼睛一亮,立刻蹲下身,打量起这鱼竿来,一边轻轻抚摸,一边嘀咕一大串日文,祝为民听得半懂不懂,但大致意思应该是说,这副鱼竿非常不错。
“太君,你也喜欢这个?”祝为民右臂伸长,上下摆动,做着滑稽的钓鱼姿势。
“嗯”细川的脸松弛下来“在日本的时候,经常的钓,不过参军后就再也没有钓过了……”
“哎,你真喜欢啊,那你瞧瞧,我这套家伙如何?”祝阿三神气活现的卖样道。
“不错,不错,很好,很好,竹子材料尤其好……”细川还真是个内行。
这套渔具是祝为民前几天花了大钱从上海滩的商店里买来的。
“那和太君的鱼竿比比呢?”祝为民抽了口烟,神情里带着骄傲。
细川果然上套:“我?到支那后就没有钓过,哪儿来鱼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