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周记的税警队虽然无法和前朝宋记的比,但好歹是成建制的武装力量。
他迫不及待的要抓到手用起来,至于用的最佳方法就是撒出去抢地盘,税卡的设立地要么是鱼米之乡要么是交通咬到,非常符合周的理想。
但是-地方治理是内政部所辖,自然不喜欢看到自己管辖的地盘被财政部莫名其妙插一脚进来,还是带着枪插的。
内政部长叫陈群。
陈群本系kmt,当过广州大元帅府秘书长,北伐时是东路军政治部主任,算得上党国元老,按理说和汪记关系应该不错。
可惜,虽然他资历够格但却在国民政府中一直不得志,原因很多,很重要的一点,他是福建人,国民政府主要是由湖南、浙江、广东三派混杂而成,那些位置自己人分都不够,何况一个外来户?
好在他和前维新政府首脑现监察院院长梁鸿志有同乡之谊,梁是北洋段祺瑞的得力助手,安福系的主要打理人。
于是,原本的革命者和被革命对象在联合面对原本的革命领导人(汪)时结成了统一战线。
陈群当然知道周佛海和熊剑东的意图,面对这种挖墙脚的行为,他不反对那就见鬼了。
但在这个问题上,梁鸿志也帮不上忙,这种政务问题是要走流程上政~治~委~员会讨论的。
那就必须要通过委员会秘书处来安排。
委员会秘书处由秘书长褚民谊领导,手下三员大将,陈春圃、罗君强、张仲寰。
陈群看到这个配置就知道正路光靠自己是绝对无法走通的。
褚民谊是汪精卫的连襟,自己没主意向来唯汪命令是从,陈春圃是陈璧君的侄子、罗君强和周佛海是湖南同乡,也是周的湖南系第一马仔,这三个人分别代表了,汪本人,公馆派(陈璧君派)、湖南派的势力。
这也是汪记kmt系统中实力和战斗力最强的三个派系,平时虽然自己内部斗个不停,但在打压其他方面倒是相当默契,深得委员长“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之精髓。
剩下个张仲寰没啥名气,日常工作也都是他在处理,但老张前一个职位就是褚民谊的秘书……
这样的秘书处人员配置摆明了就是设立行政障碍,不让其他派系的提案能以正常流程走到会上讨论。
陈群也是老官僚了,见此路不通,琢磨了一番,想了个曲线救国的办法来。
他找到了汪记另一员大将-与周佛海号称汪精卫左右手的陈公博。
陈和周不同,他政治野心倒是不大,纯粹是被汪精卫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一起落水当汉奸。
他以不群不党自诩,手下也没太多的打手马仔,却因为这样更得汪精卫的器重,隐约也有用他来压制周佛海的意思。
陈公博在汪记中央委员名单排名中位于第二,仅次于汪,可见地位之高。
在职务上,他不介入行政,而是去当了立法院院长。
kmt政府向来吹嘘五院政治,认为其在权力制衡与公事效率间达到最佳。
可实际上谁都知道,五院中,最重要的当然是行政院,这是汪精卫亲自兼任的,副院长是他舅子褚民谊和周佛海。
之后便是负有立法权的立法院,立法权是对行政权最有力的制衡,咳咳,大洋对岸的米国就是这样的,参议员和众议员们打生打死,为的就是给总统制造麻烦或者开路-一切取决于总统是否和自己一个党派。
至于监察院、考试院、司法院,咳咳,也就是过气高官收容所而已。
至于陈另个一个兼职政治训练部部长,看起来平平无奇,实际上重要性只怕还在立法院长之上。
汪记军事委员会有委员长1,自然是汪本人。
副委员长2,周和陈。
但周在军事委员会不再担任其他职务,纯粹是挂个名。
倒是陈在军事委员还有个兼职-政治训练部长。
这个职务非常了得,统管“全军”乃至“全国”的政治思想工作。
也就是说,陈完全可以通过这个职位来实现“由政到军”,乃至“由政管军”的目的。
汪对陈的器重,以及用其来制衡周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了。
陈群当即找到这位同姓大员,一番苦口婆心后,陈公博也觉得周的手伸的太长,对汪记政府不是好事。
可是财政部收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同时乡间也确实要派税警下去,否则神出鬼没的游击队隔三差五的烧税务所也让人头痛。
陈公博脑子好用的很,立刻想了个折中的办法。
税警队下乡是可以的,但是必须套上军队的编制,暂时归属军队管辖。
这么做的目的就是限制其到处流窜抢地盘的意图,该在哪儿就在哪儿。
而且必要时刻陈公博也可以派遣自己人去这些税警处搞搞政治训练啥的,看看是不是可以分化瓦解一部分税警为自己所用。
陈群虽然不是太满意,但眼下也没有别的太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