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辩证看纣(2 / 2)

还有就是旧贵族们,十分反对商朝。原因就在于商朝要建立帝国,把原来的酋长制度下的贵族公议变为中央集权一个人说了算。国家大事一个人说了算,贵族们只能在自己的地盘内说了算,连参政议政的权利也没有,必须听从中央的调遣。大伙不服气,也不甘心,暗地里使坏,谁也不出力,等着看商朝的笑话。

第五,先秦诸子的需要。

先秦诸子们身处周王朝末期,虽然周王室已经说了不算,但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谁也不能轻易抹黑。有些事情,只能做,不能说。那么举例子的时候只能把最近的商朝拿来糟践,反正纣王经过八百年的抹黑,已经黑的不能再黑,多一瓢污水也无关紧要。恰逢先秦时期,正是思想理念迸发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想法。想法无罪,为了树立好的行为,就得树立反面典型。不幸的是商纣王又赶上了历史机遇。

第六,战略布局的失策。

贵族们不出力,王室成员纷纷掣肘,商纣王必须当时代的灭火员。哪里有火就得感到哪里去灭火。没有人可用,只能启用费仲、恶来、飞廉之类的底层人士,这些人的势力不够大,只能是领着商朝的兵四处灭火。贵族们对不拿自己当事,而启用底层人士,更是恨之入骨。商朝这艘大船碰上了恶性循环的冰山。边界总要用兵,别人不出力,就只能启用新人去,有限的兵力用到了无限的边界纷斗中,国内空去。看看恶来在采石场干活,远离朝歌,就是明证。

第七,奴隶们的思维惯性。

奴隶们总是认为自己是谁的人,就是旧贵族的人,不是王的人。王距离平民太远,有没有给予奴隶们更多的恩惠。奴隶们的命运掌握在奴隶主手里,也就是旧贵族手里。正是这个原因造成了牧野之战的奴隶们临阵倒戈。商纣王手里无人可用,再英明也没有办法。即便是换一个人处于这个时候,也只能徒唤奈何。

商纣王可能做了很多不应该做的事,但不失为一个很能干的君王。证据就是前文所说的文武双全。这样一个人物,不可能不分好坏、不辨美丑,肯定是有原因的。不是为反面人物翻账,应该辩证的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相对。

历史的发展需要有人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幸的是纣王扮演了一个丑角。谁能说,所有的末代君王都是坏人,只能说他没有赶上好时候,错过了人生。

西伯昌肯定是有异心的,否则就不会准备那么充分。什么是天命,那就是成功。还是那就话,历史不谴责成功者。但绝对不能为了所谓的成功放弃大义,大义是植根民族血液的东西,谁违反了大家的共同认知,只能最终成为丑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