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浚的过错不过是失策而已,智者千虑,尚有一失的时候,平常人思虑,没有不想着以求万全的!如果因为有一次失误,便置之死地的话,那今后有奇谋秘计之人,谁还敢随便说出来?这件事关系到朝廷今后的言路,并不是因为臣私自偏心于张浚啊!”
赵构看赵鼎说的言辞恳切,方才动容。遂撤销了贬黜张浚前往岭南的成命。
张浚虽然不用去岭南了,但是还是被撸掉相职,改为“责授左朝奉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贬至永州(今湖南零陵)居住。
至此,淮西之变的处理结果便告一段落。
总结来说,因为张浚的用人不当,加之操作失误,导致帝国一下子损失了五分之一的兵力,但是最终责任还是定在了军队身上,所以,基本上对张浚的处罚也算是高拿轻放,仅仅贬了个职而已!
按理说,就张浚的这等“祸国”行为,砍头也不为过!贬职算怎么个事儿?有时候在朝堂上说错一句话还贬职呢!这对国家的伤害性有可比性吗?
也就是说,在宋之一朝,无论文人再怎么混球,关键时候他们这帮文官还是会“官官相护”的,这是先辈们留下来的“优良传统”,不能丢!
至于伤害?他们各个都是“乾坤大挪移”的高手,直接转给武将那帮大老粗去埋单就好了啊!这可是共识!
哎!这都叫什么事?
也难怪宋之一朝武将始终硬不起来!天天被皇上看不,被文官看不起,处处遭受排挤,关键时候还得背黑锅,能硬的起来才有鬼!
一个连国家最高领袖都不重视武将和军人的地位,你如何指望这个国家可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受欺凌?
就好比自家孩子和别的小朋友打架了,家长问都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劈头盖脸的把自家孩子一顿削!这是赵构没赶上孩子青春期叛逆,否则你试试?
抛开那些烦心事,赵构当天对于这位“两落三起”,第三次出任首相赵鼎同志还是十分满意的!果然不断的下放基层工作还是很锻炼人的嘛!
赵构直接授予了赵鼎组阁的专断权。也就是说,赵鼎可以单独决定组阁人选。
面对这份信任,赵鼎没有得意忘形,他只强调了一下自己的工作伙伴,这个伙伴是必须要保留的,其余的人还是由皇帝做主。
这个人就是——王庶。
一个曾任大宋西军总司令长官的主战派选手。
当然,这其实并不是赵鼎的本意,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其实他是比较中意于秦桧的,而历史上他也的确是这么选择的。
原因有二:其一,赵鼎早就看透了赵构想要借助秦桧和金人的关系求和的想法,选择秦桧也属于投赵构的心思。
其二,因为淮西兵变的事儿,使得南宋一下子失去4万主力部队,而伪齐则是平白多了4万战力。里外里算下来,这就相当于8万的损失!
此消彼长之下,南宋战力明显拉跨一大截,赵构也不得不由“攻势”转为“守势”,这也是他提拔赵鼎的一大原因。
而赵鼎本身属于维稳系的“主和派”代表,最大的执政特色便是“稳定压倒一切”!比如建议赵构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杭州,以避兵锋……
但是,这一次,他却坚定的选择了势弱的“主战派”代表王庶搭班子!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两个人,宋齐鲁和张浚!
宋齐鲁作为会长,派王文和岳父林雪原专门前来给赵鼎做的思想工作,就怕这老倌一执拗到底。
他们给赵鼎细数了当前的形势和同盟会下一步的动作计划,并陈述了赵构求和并不一定非得仰仗秦桧,打服了金国不照样能让对方老老实实坐下来说话嘛。
而且,交接班的张浚因为在淮西兵变的事上,被秦桧背后通捅过刀子,以他的小心眼能让秦桧痛快?
所以还特意交代赵鼎这位“老好人”提防着秦桧个“大阴货”点。
因为张浚看出来秦桧是和自己一样的人,野心极大,对权利的渴望程度更强,他怕赵鼎这位好大哥,会斗不过秦桧吃亏!
所以,赵鼎这一次之所以极力捞张浚,就是为了“投桃报李”,虽然他也不知道这一不小心之下误伤了友军岳飞……
但是他还是谨记宋齐鲁和张浚的嘱托,不能和秦桧共事!尤其是不能再轻易上当,主动请辞!
至于秦桧,怎么说呢?骗完赵构,骗张浚,接着骗赵鼎。他一直在赵构的眼皮子底下行骗,没完没了地欺骗,而且都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