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况宋朝的禁军也不全都是废的裤子都提不上的主啊,不说一直在跟西夏打仗的西军,就是在北方黄河边驻防的宋军,那也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更别提拱卫京师的精锐部队了。而且禁军每年都是考核,体能武力不合格的就全部裁撤到二线的厢军部队去了。而且禁军的伙食普遍很好,除了个别克扣之外,也不可能饿着肚子打仗的。平时不光有正常操练之外,还有专门的武师教导。
那么问题来了,像这样一批吃的好吃的饱,比普通人都要强壮一些的禁军,怎么就跟下饺子一样的兵败如山倒的呢?
究其原因,金兵多以骑兵为主,高机动性占优势这是肯定的。其实宋军跟金兵的骑兵对阵,只能以守势为主,没办法主动出击,在根本上就是吃亏的
如果宋军阵脚再立不稳就被骑兵这么一冲,那除了败逃好像也没了第二条路可走。所以说步兵对敌,阵型很重要。而随着骑兵的来去如风,阵型就要不停的纠正。这也就凸显出了通讯和指挥的重要性。
另外还有就是一些守将怂的一逼,闻风而降。再有就是“文人知军事”,本来就是一群不懂得领兵打仗的书呆子,不懂得兵法和军阵,再别说指挥只能了,啥也不是,不败才有鬼。
只要是这军阵的阵图,像什么最基础“一字长蛇阵”、“鹤形阵”、“奇门八卦阵”等等一类的。这些东西可都是武将的看家吃饭的本领,除子侄和真传徒弟之外,轻易不外传。
所以古代只有听说“自幼习的兵法(孙子兵法)”的,没听说过“自幼自学军阵”的。除非极少数天资惊人之辈,要不然很难琢磨透这里面的道道。这军阵就像中医一样,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经过各大战场考验,肯定有其不凡之处。
你说出身将门世家的姚平仲到底懂不懂军事呢?答案那肯定是懂的,要不然他也不可能在精锐的西军爬到那么高的地位。可是就在1126年的二月初一,宋钦宗跟完颜宗望议和的当晚,姚平仲的四十万大军袭营居然被宗望的六七万人反杀大败!
这四十万可是实打实的人数,并不是虚的,当时守城的宋军就有二十万人马,加上姚平仲带来的一二十万精锐西军,还有各地前来勤王的军兵。李纲很轻松就能给他凑够四十万大军。
这四十万除以六万,相当于十三个宋军打两个金兵。正常来看,你就算用牙咬也能咬死他们吧?可偏偏败了,四十万人史书上没提具体后果,就只知道姚平仲就剩下他自己一个光杆司令跑路了。
宋齐鲁觉得这四十万大军就算是给完颜宗望的六万大军随便杀到手软,一晚上也不可能全部杀完吧。最大的原因应该就是,去劫营结果碰到了严阵以待的金兵,夜袭一没军阵可言,二来也缺乏有效的指挥,造成被金兵迎头痛击了一下,立马溃散了。
这样的例子,历史上还有很多。像赫赫有名的“淝水之战”,前秦苻坚带领的八十万大军居然被东晋七万大军给揍趴下了。这倒不是东晋大军有多威猛,只不过碰到苻坚这么个傻缺,运气爆棚罢了。
以正常来讲,只要不犯浑,按部就班的用八十万大军,就是堆也能把对方的七万大军堆完吧,哪怕战损超过一比一,不过好赖还算是全歼对方不是?
可是苻坚这哥们儿自作聪明啊,老想着什么“半渡而击”啥的,为了给对方创造条件,自己还让部队后撤,给人家腾出地方来。可是这是八十万大军啊,不是八万,八千人马那么如指臂使的。这刚一动弹,就像个臃肿的大胖蚯蚓似的,引得阵型一阵慌乱。
这时候对面一喊“你们秦军败了,快跑吧”,前面的人知道真伪,可是后面的人不知道底细啊!所以这又往前的,有后撤的,一下子八十万大军乱成一锅粥。
就那情形的,都不用别人打。光是因为溃逃,自己人相互拥挤践踏就能死伤一大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