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哗啦哗啦~”伴随着转盘的驱动,螺旋桨开始旋转,大量的水花被搅了起来。
“动了,动了,船动了!”王铁锤激动的喊着。这套螺旋桨可是花费了巨大心力一锤一锤的打造出来的。不停的锻打,不停的修正才有的今日之结果。看到自己打造的螺旋桨真的把船往前驱动,心里激动的不能自已,这是一个奇迹,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自己手中实现了,就像自己培养的孩子高中状元怎么不激动。
慢慢旋转起来以后,宋齐鲁便招呼人切换各个变速比的档位。当切换到最大转速比,速度慢慢的提升到最大后,郑木匠为了测试船速,从船头扔了一片木头,同时自己步行往船尾方向走,结果郑木匠到了后等了一小会儿,木片便也到了船尾。
“不上更!不过也差不多快接近上更,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不过现在是在静水状态试验的,如果逆流可能还会慢一些。”(就像郑木匠之前所施行的方法:静止水面航行,如果木片和人步行同时到达船尾,则称之为“上更”,意思也就是此时船速可以达到和人步行一样的速度,这也基本上是古代风力驱动和人力驱动船舶所能达到的最大船速了6、7节【约12km每小时,这个速度也是古人讲的“海行之法,六十里为一更。一昼夜十更”,这样按照24小时跑600华里,每小时也就12.5公里】;如果人先到,木片后到,就叫“不上更”;木片先到叫“过更”。另外现代的普通商船速度大概也就14-18节(26-33km跟两轮电动车油门加到底差不多速度)【1节=1海里=】,集装箱船可以达到18-22节,部分军舰25-30节,“野牛”气垫船可以达到50-60节,“海峡号”双体船双桨推动也能达到50-60节,这个速度都快赶上高速限速了,在海上航行来讲这个速度就很恐怖了)。
“这不过这毕竟是额外的速度加成,能有此速度也是相当出乎意料了,不要要求过高了”张半城抚须说道。
“还是不行啊!太慢。老郑啊,回头这个绞盘推杆加长,争取可以做到四匹马或者八匹马甚至更多一起驱动。另外如果后甲板空间允许,这个齿轮盘也要做大,以增大变速齿轮比。还有王铁锤,你那个螺旋桨在保证强度的同时,看能不能再增大桨叶面积和螺距(桨叶的弯曲曲率加大),另外就是这个螺旋桨的传动杆要加强强度,防止扭裂,实在不行就中间加铁芯,或者外面包铁条!……”这一说起宋齐鲁的专业来。他就开始滔滔不绝。
众人傻眼一般的看着宋齐鲁,一脸的惊讶,话说这小宋兄弟有点吹毛求疵,太不近人情了一些啊。
“同志们啊!不要怪我严苛,我们作为大宋第一个使用螺旋桨的人!一定要精益求精,不能满足现状!因为我们是引领时代和潮流的人,一定要不断地给自己设立高目标,并逐步努力达到!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成为行业的领头羊!……”宋齐鲁一番慷慨陈词,情绪激昂,但是没有得到应有的掌声。因为众人还在回味他说的话,的确不经意间他们已经站在了这个时代的前沿,做了一个行业的领军人物。他们吃的就是这碗饭,当然知道这对航海业意味着什么,简直就是天翻地覆的变革。这其中又得有多大的利益……
然后众人又试验了改变马匹驱动的方向,以使得螺旋桨反向旋转,然后船就开始慢慢的向右形势。仅仅是简单的一步,如果在关键时候避碰,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之前一旦出现紧急情况都是降帆,然后人为反向划桨,但是效果有限。
“一样的速度,一样的马,为什么倒行速度差这么多?这说明螺旋桨的正反曲面曲率不对。你可以先用木头做一个样品,然后不断修正,直到正反转两面都一样大的风!再一个,停车停的太慢了,我知道猛然停下会伤马,但是你不会想办法在这个螺旋桨的传动轴上面加一个摩擦片来刹车吗?不要老是给我找借口,找理由,出现问题你们要想办法去解决,知道不知道……”对于倒车出现的问题,宋齐鲁又是一顿吐槽,很是怒其不争。其实平时宋齐鲁这人啥都好,就是一到事上的时候,就眼里揉不进沙子,颇有一种“六亲不认”的感觉。。
可怜郑木匠和王铁锤都四五十岁的人了,还被宋齐鲁骂的跟个二孙子似的,关键是还不敢还口,谁让人家有能耐,有理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