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叫王富佑的同学,垂头丧气回答说:“大家都是一片红,没有什么好说的。”过一会又说:“已经有人开始报名了,现在比较热门的是军垦农场。”林瑛问道:“军垦农场有什么好”王富佑回答说:“军垦农场是每月拿工资的。”接着说道:“去那儿还要通过政审,要是出身不好的,还批准不了。”银生愣了一下,马上明白过来,军垦农场地处边陲,眼下中苏边境火药味正浓,去那儿要挑选出身好,政治上可靠的,也是理所当然。
海光和他的同学们,一个个都神情黯然。林瑛不由暗暗揪心,问起四个同学在家里排行老几是不是已经有哥哥、姐姐去插队落户一问下来,刘婵娟在家里是老大,下面有个弟弟与海荣同岁。张丽娅上面有个哥哥,是67届毕业生,去年去了云南农场。王富佑在家排行老三,姐姐在厂里工作,哥哥去年去安徽插队落户。罗昌平在家排行老六,上面三个在厂里工作,两个去了农村插队落户。
银生听完他们的回答,问他们说:“接下来,你们准备怎么样”罗昌平回答说:“我们也不知道。看来是逃不过插队落户的命运。”接着又说:“我们几个中,最倒霉的是张丽娅。”银生问是怎么回事张丽娅长一张娃娃脸,看上去很文静,听见罗昌平提到自己,不禁眼圈一红。原来她哥哥是67届毕业生,在毕业分配时候,选择去农村插队落户,希望自己去农村务农,能换来妹妹以后留在上海,谁料遇上今年的分配方案是一片红,她哥哥的一片苦心,付诸了汪洋大海。
银生听后嗟叹不已,想不出用什么话来安慰这个女同学,连叹几声气后,对这几个同学说:“我不打扰你们了,你们在这慢慢聊。”然后和林瑛进房去。林瑛进房后叹气说:“看着这些孩子,心里直发酸,他们才十七、八岁呢,真是太可怜了。”
接下来几天,海光变得越来越沉闷了。林瑛在银生面前嘀咕说:“这孩子怎么变得这样”银生对林瑛说:“孩子到了这个阶段,思想负担肯定重。再说他是重感情的,同学们即将一个个天南地北,他心里肯定难过。”
夫妻俩为海光忧心,林瑛天天在银生面前嘀咕:“宝生怎么到现在还不回信真把我急死了。”过了几天,宝生终于回信了。他在信上说,银生来信时,自己正在市里学习。回家后马上去公社了解情况,又去县里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情况询问下来,海光投亲插队完全符合政策,眼下需要学校出具一份,海光属于知青的证明,让海光带证明来乡下,他会相帮海光办理一切手续。
银生把宝生的信给海光看了,要他按宝生信上所说的,赶快去学校开具证明。海光听从父亲的话,第二天去学校开好了证明,银生于是对他说:“你闷在家里心情也不好,何不明天带了证明到乡下去让宝生抓紧把这事办了。手续办齐后,你愿意在乡下多住些日子,就多住些日子。反正回来后,只需去区上山下乡办公室,办理注销户口和粮油供应事项。”
林瑛听了后说:“多住些日子也好,晚点迁户口,还能多些粮票和油票。”海光说道:“我后天去乡下,明天去和同学们道个别,说不定等到我回来,他们都去外地了。”银生和林瑛都同意,海光于是在后天去乡下。
银生和林瑛暗暗庆幸,家里人为海光安排好了出路,同样是务农,苏州的条件毕竟要好许多,而且还能省去不少负担。云仙和万全也担心海光的去向,夫妻俩特地来询问消息,知道海光正在办理投亲插队,于是都放下心来。云仙对银生说:“评书里常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海光回到苏州去,总比去外场化好。”
海光去乡下已有半个多月时间,没有给家里来过一封信。银生这日下班回到家,海霞迎上前说:“哥哥从乡下回来了。”银生连忙走进儿子的房里,见房里只有海荣和海福,于是问:“海光人呢”海福回答说:“哥哥一到家就出去了。”银生又问:“他什么时候到家的”海福回答说:“他三点钟到家的。”林瑛不一会也到家里,银生告诉她说:“海光已经回来,一到家就出去了。”林瑛马上问:“他的事情办好了没有”银生说:“肯定办好了。没办好的话,宝生肯定不会让他回来的。”
海光在晚饭前回来,进门后向父母招呼一声,然后在饭桌前坐了下来。银生问他是不是去看同学了他点了点头,又问他乡下的证明材料办齐了没有他又点点头。林瑛见他这副模样,不由窝一肚子火,大声说道:“问你话呢,怎么不吭声既然证明材料都办齐了,拿出来让你爸看一下。”
海光进房去拿证明材料,出屋后交到父亲的手里。银生接过后认真看,见上面清楚写着:“同意知青黄海光回原籍插队落户,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上面盖了生产小队、生产大队、人民公社,还有县知青办的红色大印。银生看过证明后,稍稍定下心来,问海光说:“什么时候去区上山下乡办公室办手续”海光吞吞吐吐回答说:“过两天去吧。”银生又问:“要不要我陪你一起去”海光连忙说:“我一个人去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