拢到韩遂后,关军一起推举韩遂了讨伐曹操的联军盟主,随率兵屯于渭河、潼关。曹操得立刻派遣了大将曹仁率兵前往守,曹操向来忌惮以悍著称的关军队,于是下令坚守,不与之正面冲突,等待大军支援。
月,曹操亲率大军抵达潼关,和马超、韩遂等人对峙,在这间曹操曾与韩遂、马超单独谈过。马超自认为武力过人,要趁机偷袭曹操,因见到曹操身边跟着一员大将,马超怀疑此人可能是许褚,就问曹操说:“听说你有虎侯许褚,不道现在在哪里?”曹操用手许褚,许褚则瞪着马超,因害怕,马超只得弃了偷袭曹操的计划。
其后太祖与遂、超等单马会语,左右皆不得从,唯将褚。超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素闻褚勇,疑从骑是褚。乃问太祖曰:“有虎侯在?”太祖顾褚,褚嗔目之,超不敢动,乃各罢。
后来曹操用了贾翊的离间计,使韩遂、马超二人相互猜忌,曹操趁机率兵攻,马超联军大败亏输。
山阳载记中记载,当时曹操派了徐晃、朱灵在蒲阪准备渡黄河,马超对韩遂说应当在黄河面守曹军,这样一来不出二十天曹军就会因为粮尽而败走。韩遂则认为应当等到曹军渡河到一半时开突袭,将其困在河中,这样曹军会败得快。因此马超的计策没有实现,曹操听说后说道:“马超这小子要是不死,我曹操以后将死无葬身之地。”
初,曹军在蒲阪,欲渡,超谓韩遂曰:“宜於渭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遂曰:“可听令渡,蹙於河中,顾不快耶!“超计不得施。曹闻之曰:“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
但不怎么说,潼关之战,马超曹操败了,这一战没有马超和许褚的对决,而是当马超偷袭曹操时许褚给吓退了。重要的是,这个时候曹操没有下令诛杀马超在邺城的父母亲族等人,也就说不上马超是为了替父报仇起兵反了。
马超兵败后逃到了诸戎地区,曹操率军追击到定时,因为方有事,就撤军,这时杨阜劝说曹操说马超有韩、吕之勇,又得羌人、胡人支,如不严加防备,陇上诸郡县恐怕会全部落入马超手中。
建十年(212年)正月,马超然卷土重来,率领军队攻陇上各郡县,因此陇上郡县纷纷归附。马超又杀了凉州刺史韦康,占领冀城降了冀城军队。不过后来因为韦康的老部下趁马超出城攻杨阜等人时,关闭了城门,马超不能入城,十分狼狈,不得已只好去投靠汉中的张鲁。但马超认为张鲁难成大事,他听说刘备正在围攻成都,就派人带着书和刘备联,于建十年(214年)投降了刘备,帮其迫降刘璋。因此后来刘备封了马超为平将军、都亭侯。
而曹操下令诛杀马超在邺城的亲族是建十年(212年)月,也就是说,曹操是在马超反后没有马上诛杀马腾等人,而是第二年下令诛杀的马超亲族,说是马超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亲族二余口不为过。这也和演义中曹操诱杀马腾,迫使马超起兵抗曹是大相径庭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况,不能说罗贯中不懂历史,我认为应该是罗贯中有意为之。我们都道罗贯中《三国演义》的主旨乃是扬刘抑曹,而身为蜀汉未来“虎上将”之一的马超,其形自然不能是个“坑爹”货吧,那样说出去也太响刘备仁义之君的形了,所以罗贯中有意把马超塑成了一个“孝子”的形,这也符合刘备的仁义。
而《典略》记载,马超投靠张鲁时,张鲁对他还是看重,曾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但有人却劝说张鲁说:“像马超这种连自己的亲人都不顾的人,怎么能顾其他人呢?”意大概就是说使你张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马超,他也不会对你言听计从,于是张鲁就消了把女儿嫁给马超的。
起初马超没有反叛曹操时,他一个小妾的弟弟“种”的在三辅,马超投靠张鲁时,“种”已经在汉中了,正旦日(大概就是那时的春节),“种”就来给马超拜年,这时马超的亲族已经曹操处死了。马超捶胸吐血说道:“我的家人亲族余口,一天之内全部曹操所杀,还有么好庆贺的呢?”由此来看马超还是会作秀的,明明是自己反害死了自己一门十口子,居然还哭得出来,难道当初反的时候没到会有这样的结?
后奔汉中,张鲁以为都讲祭酒,欲妻之以女,或谏鲁曰:“有人若此不爱其亲,焉能爱人?“鲁乃止。初,超未反时,其小妇弟种留三辅,超败,种入汉中。正旦,种上寿於超,超搥胸吐血曰:“阖门口,一旦同命,二人相贺邪?“
后来马超曾向张鲁借兵要攻凉州,计划失败后马超又到张鲁内部杨白等人的排挤,便派人秘密联刘备,后抛弃张鲁投降刘备了。刘备得到马超后一开始高兴,为么呢?
主要还是因为马超是难得的猛将,加上当时其实刘备的处境不乐观,一边是刘璋,另一边汉中还有个张鲁,刘备入川可以说是孤军入,一旦益州的刘璋和张鲁联合,易把刘备给包了饺子。而就在这个时候马超前来投降,这简就是正瞌睡呢,送来个枕头。所以说,马超的投降对当时的刘备来说意义重大,张鲁失去了一员猛将而自己得到了。而马超的加入对刘璋自然是不利的,本来刘备手底下的张飞等猛将的到来已经把刘璋压得喘不上气了,又来了马超,刘璋一看这不是个事啊,撑下去定得玩了,于是就投降了,因此说,马超应该是压垮刘璋的后一稻草。
那么马超投靠刘备后为么没得到重用呢?这还要从马超以往的作为来分析。
马腾因为和韩遂起了冲突,曹操征召入朝为官了卫尉(大概就是负责京城各门守卫的官员,列卿)。曹操又封了马超为偏将军、都亭侯,让他掌马腾所有的军队。要说曹操对马家这样的排那绝对是仁至义尽了,不但给了马腾卿之一的官职,还把马腾原来所有的军队都给了马超,转眼间就让马超成为了雄踞一方的军阀。
可以说曹操给马家的好处实不少,但马超得到军队后却联合关势力突然反叛曹操,似乎没有理由,我马超就是看你曹孟德不爽,就是要干你,而毫无顾忌的干你。这就好比某领导拔一能力不错的主,结这个主刚上来就跟领导对着干,可以一下这领导心理阴面积有多大。因此也看得出马超是一个难以控制的人,这一点倒是和吕有些相似,而从马超的表现来看,也和吕像,简单说就是有勇无谋之辈。
而马超投靠张鲁不久就认为张鲁难成大事,于是背叛张鲁去投降了刘备,由此可见,马超是一个反无的人,能够为了利益毫不犹豫的背叛何人。
重要的一点是,马超反叛曹操的时候,他的亲族可都在邺城,那可是曹操的大本营,这种况下马超都毫无顾忌的反叛,可见马超为了自己的利益是可以不顾一切,甚至以牺牲自己亲族上下二余口为价。这种无脑神操作,纵观个历史恐怕也找不出几个吧?而对于马超这种行为,我个人是不齿的。
而汉朝又是以至孝为本的朝,马超的所作所为自然是令向来以仁义著称的刘备所不齿的,所以汉中之战后,刘备虽然把马超列为了“四镇将军”之一的左将军,后来又封他了凉州牧,防御边羌族,胡人,也没有用过他,可能也是看透了马超的为人吧!
其我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马超的作战风格属于那种狂野、野性的,不以军见长,这一点从马超以往的战斗中就可以看得出来,简单来说就是马超适合冲锋陷阵遭遇战,而不适合阵地战。逢攻城拔寨马超似乎都得不那么顺畅,胜少败多。
马超的这种作战风格要手下军队能够跟得上将领的节奏,哪哪,各级挥官对其将领的战斗风格要非熟悉,其实这样作战风格对马超手下的士卒要还是高的,士兵们要能够与将领有同仇敌忾的决心能发挥出大的战斗力。这样的军队虽然勇猛,却不适合守御和阵地战。
俗话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么样的将领就能够带出么样的军队,我们在看历史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一个将军对手下士兵的响,也忽略了一支军队中士兵的组成对将领的响。实的战争绝不是简略、单薄的,一个将军能够得怎样的成就,往往和他所带的兵么样是息息相关的。
而面对马超一而而三的挑衅,使得曹操失去了服马超的心,这下令诛杀了邺城的马腾上下二余口。而这事对马超军队的凝聚力响大,动摇了老部下的心。后来马超在陇右又杨阜等人败,导致自己的妻子全族杀,这也导致了马超无法重新组织起一支大的军队。
而马超张鲁猜忌时,为了命,马超是扔下了自己的军队,独自逃入了氐中,这使得以庞德为首一帮老部下彻底对马超失望,所以后来庞德遇到曹操后就马上投降了。而这逃跑马超抛弃了自己的妻子,后来儿子也张鲁所杀。
马超穷途末后选择投降了刘备,但这时候的马超么都没有了,说是杆司令也不为过,于是刘备派人迎马超,给了他军队,不久,迫使刘璋投降。
备乃使人止超,而潜以兵资之。超到,令引军屯城,城中震怖,璋稽首。
多人都认为刘璋是因为害怕马超投降的,事实也实是这样,而我认为刘璋所惧怕的不是马超本人,而是他麾下的关铁骑。可是在那个息不发达的年,刘璋又刘备围困那么久,外面的事刘璋本摸不楚,就不道马超其实早就不当年了。而是认为刘备已经和张鲁联合了,而马超就是张鲁派来支援刘备的力量。
而刘璋和刘备对峙的时候,一希望汉中的张鲁能够从背后捅刘备一刀,结现在马超来了,而刘璋只道马超投靠了张鲁,后来的事他就不楚了。就认为他们已经联合了,失去了后的希望,所以导致了溃败。。
这时候的马超没了、没了所向披靡的关军、又没了亲族,已经无法形成战斗力了。而论谋略马超无法和其他三上将(关羽、张飞、黄忠)相比,论冲锋陷阵,马超已经没有了默契的老部下,剩下的可能只剩下对羌人、胡人的那点威慑了,所以汉中之战后刘备就把马超派去了临沮。
总结起来就是,一个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干部,肯定不会是一个好干部,同理,身为一个将领,如脱离了手下的士兵,那他还能是一个合格的将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