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当时曹操为了北方士兵不习惯坐船的事情那叫一个发愁啊,最后也不知道谁出了个主意说把战船首尾相连,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巨大平坦的空间,士兵和战马在上面如履平地一般,曹操也是急疯了,真就信了。于是派人打造了许多铁链把战船连在一起,形成了铁锁连舟。
周瑜知道这个消息后可高兴坏了,于是找到黄盖,二人制定好了计划,决定用火攻,于是选取了十艘蒙冲战船,船上装满了干柴,在里面浇上油,外面裹上帷幕,上面插上了旌旗,预先备好了快艇系在船尾。一切准备就绪后,黄盖派人给曹操捎去书信谎称要投降曹操。当时东南风大作,黄盖命人驾着十艘战船一字排开向曹军阵营出发,到达江心时拉起船帆,借着东南风直奔曹军船队而来,此时曹军还以为黄盖真的来投降了,没有做任何防备。当船只距离曹军二里时,黄盖一声令下,十艘船一火,火急风猛,如箭一般插入了曹军战船当中。由于曹操的战船都用铁链连接在了一起,无法及时分开,大火把曹操的战船烧了个干干净净,火势甚至蔓延到了曹军驻扎在陆地上的营寨。
?
顷刻间江面上浓烟四起,火势滔天,曹军人马烧死者,跳入水中淹死者不计其数。周瑜则率领轻装精锐战士紧随其后,整个赤壁战鼓声、喊杀声震天,江东战士奋勇向前,杀得曹军人仰马翻,曹操大败。曹操只得率军从华容道撤退,又逢道路湿滑,泥泞不堪,曹操只得弃马步行,命老弱残兵背草铺路,骑兵才勉强通过,而老弱残兵在人马践踏,陷入泥中而死者不在少数。
但万幸的是曹操还是逃走了,即使周瑜和刘备水路并进的追击也已经来不及了。此战,曹军死伤过半,可以说是曹操军旅生涯中少有的一次惨败。曹操回到江陵后担心后方政权不稳,留下了曹仁、徐晃等人留守南郡,文聘守江夏,而后委任乐进守襄阳、满宠代理奋威将军,屯于当阳,自己则急忙赶回了许都。
这一战孙刘联盟取得了胜利,也因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势。试想一下如果曹操在占据了荆州后不急着进军,而是派一名大将驻守在荆州来统领荆州事务,虎视江东,同时加紧训练水军。这时的刘备只有一万军队,对曹操完全构不成威胁,而孙权方面,因为失去了荆州这道屏障,也难以有大的作为,相信曹操只需要等待时机,一统天下并不会很难。
?
可惜曹操过于着急,可能是因为孙权逐渐壮大,已经威胁到了曹操吧,加上刘备虽然兵力不多,但也不容小觑,总之赤壁之战绝对是改写历史的一场大战。
而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趁机占据了荆南四郡,从此有了自己的地盘,后来又借了荆北南郡,孙刘两家借赤壁之战的胜利都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尤其是刘备向孙权借了荆北南郡后,势力迅速壮大,后来刘备进取了益州,真正成为了一方霸主。而曹操此战以后整整休养生息了五年,直到平定关中后才再次大举征伐孙权。
所以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势,彻底改变了曹操的格局,是三国鼎立的基础之战,也绝对称得上是改变历史的一场的经典战役!
而纵观这场大战,其实身为统帅的曹操一开始就犯了几个错误:
第一,当时的马超、韩遂还在关西,这是曹操的后患,关西军一直都是曹操的一个威胁,后来马超、韩遂突然反叛也验证了这一点。
第二,舍弃鞍马,想要凭借舰船与江东军争个输赢,这本来就不是中原士卒所擅长的事情,何况曹操的水军仅仅只在邺城训练了数月而已,确实是真的水啊!当然了,曹操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希望利用荆州收编的水军来对抗东吴,可惜他又错了。只第一战荆州水军就被周瑜打败了,曹操这才病急乱投医采取了把战船首尾相连的策略,但他忽略了一点,战船连接在一起确实有利于士兵拼杀,但一旦对方采取火攻,士兵们甚至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事实也验证了一点。说到底还是曹操的水军太水了,曹操把所有的主力全部开到了赤壁,本想借助荆州的水军为主力,以绝对的兵力优势来渡江,可惜他高估了荆州水军的实力,也低估了江东军和长江。
大军一旦渡江成功,东吴在二十万大军面前自然显得有些不堪一击,这一点曹操明白,东吴的孙权自然也非常清楚,所以既然决定了要战,就只能拼尽全力把曹操的二十万大军挡在长江对岸,所以这一战孙权决不能输,也输不起!
第三点,当时正是严寒时节,战马没有好的草料,《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由此可见当时战马没有草料,而且士卒也好不到哪去,饥饿只是一个方面,由于北方士卒不习惯这里的环境导致水土不服引发了瘟疫,这也困扰曹操的两大难题,只这两点,即使当时曹操真的有八十万大军想必也是难以取胜。《三国志·曹操传》中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综上所述,曹操此次东征确实操之过急了,而关于曹操赤壁失利,历代军事家,史学家甚至后世帝王都给出了不同的评价以及对失败原因进行了分析,这里就不做过多阐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