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九月,董卓率大军抵达京城,开始执掌朝政,并废黜少帝为弘农王,改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还派人把弘农王母子给毒杀了。此后董卓自称太师,独揽大权,汉献帝彻底沦为了傀儡皇帝。曹操见董卓如此,不愿和他同流合污,于是改名易姓逃出了京城。
当时的曹操已经明白,腐败的政治,拯救不了百姓,只有以战止战,百姓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于是曹操回到陈留后,散尽家财,组织义兵,并首次倡议天下英雄共同讨伐董卓。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袁术等人共同推举渤海郡太守袁绍为盟主,组织起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曹操以代理奋武将军的职务参与了讨董联军。二月,董卓大败,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董卓更是下令手下军士焚毁洛阳宫室,挖开王陵,令士兵劫掠百姓,致使洛阳方圆两百里变成了废墟,人迹全无。
而讨董联军因惧怕董卓的西凉铁骑,不敢乘胜追击,只有曹操独自率军西进,行至荥阳汴水(今荥阳西南),与董卓大将徐荣交锋,因为士兵数量悬殊,曹操大败,士卒死伤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幸得堂弟曹洪所救,幸免于难。也是难为曹操了,当时的曹操也就那点兵力,怎么可能打得过董卓的大军呢?说白了就是一人一拳也能打得曹操胖一圈。
曹操回来之后再次劝说讨董联军分兵围困董卓,但各路诸侯心怀鬼胎,都想借着讨伐董卓的机会发展自己的势力,不久后,诸侯之间产生了摩擦,开始相互火拼,联盟军也就解散了。自此之后天下大乱,战火纷飞,中原大地生灵涂炭,曹操心中无限悲愤,便写下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等忧国忧民的诗句。
后来曹操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成就了一番伟业,成为了一方霸主,官拜丞相,进爵魏王。
那么曹操最后已经位极人臣,为何却不肯称帝呢?
曹操年少时一心只想报效国家,豪情万丈,担任北部都尉和济南相时便申明禁令,严肃法纪,他秉公执法,刚正不阿。说实话,这个时候的曹操得罪了不少权贵,很多人都恨他入骨,但当时政治腐败,曹操也明白了,只有用武力才能创造一个太平盛世,后来的几十年里曹操纵横疆场,灭吕布,平二袁,相继扫除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降服了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外部势力,定鼎中原,巩固了东汉政权,可谓功勋卓著,威震海内。
而昔日踌躇满志的少年郎,也变成了一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人。此时的曹操已经贵为魏王,官拜丞相,距离皇位只差一步,说实话,那时候的曹操想要当皇帝,只需要一句话,汉献帝就得乖乖的把皇位让出来,连屁都不敢放一个。可是当曹操回首往事,想起曾经那个不畏权贵,只为国泰民安的曹阿瞒时。或许曹操会问自己,称帝真的是自己的理想吗?
而纵观曹操一生,重用人才,唯才是举,不论贵贱,只要是有才能的人,曹操便会重用,政治上更是法度严明,对于犯罪者绝不姑息。军事上,曹操治军严明,一次行军时曹操传令军士不得践踏麦田,如有违抗,一律斩首,将士们都下马步行,唯恐踏坏了麦苗。可是曹操的坐骑偏偏受了惊吓,踩踏了麦苗。曹操一看:“这可怎么办呢?劳资刚刚下达的命令,士兵们都没违反,偏偏我这个下令的人违反了,咋弄,要不我死这?也不行啊,我死了我那么多老婆不是便宜别人了?这可不行,可是命令已经下达了,总得有个说法吧!”(呵呵玩笑了,没有那么多心理活动)
曹操当即拔出宝剑,割下了自己一撮头发以示对自己的惩罚,可见曹操执法认真。
曹操不仅执法严明,更是爱惜将才,这点就不用多说了,曹操对自己手下的一干将领那绝对没话说。不管是降将,还是一直跟随曹操的元老,只要忠心,那论功行赏,从来没有小气过。
经济上,曹操采用了屯田养民的策略,招募流民参与屯田,还大力发展自耕农经济,并大力兴修水利,对当时的经济和农业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曹操实行的一系列措施给当时的农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带来了复兴,使许多百姓重新安定下来有了稳定的家园。可以说曹操不仅是一位手握重兵的大军阀,也是一位治世之能臣,他稳固了东汉江山,并复苏了经济,陈寿更是评价其为“超世之杰”。而后世历代文学家,史学家以及历代皇帝对曹操也是评价颇高。
可就是这样的曹操却被一些小说,戏剧类作品逐渐黑化成了一个奸臣,被称为了一代奸雄,而在我看来,曹操才是三国时期的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