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一生追逐权势,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家族成员、政治团体,乃至一切。
李亨接触政治已有十多年,他对这个也倒是深有体会。那些搞投机,弄权术,昧着良知去获得政治利益的小人,都将退出历史的舞台。
在听过宰相大人之言,唐皇也是颇为动容。但凡积极投身于政治者,都是有理想之人,不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皆可为国家为民众谋福祉。
于是,在宰相大人的感召之下,唐皇批准了他的提议。随后,杨国忠便亲自招募了一支军队,并让心腹统领。
这表面上说是为了协助哥舒翰剿贼,而实际上就是为了保护长安城,从而更好的监督哥舒翰出关迎敌。
当听闻杨国忠此举,哥舒翰只是冷笑一声,心中自然明白他的意图所在。
就在这时,便有部下出言献计献策。王思礼认为,安禄山的叛乱是杨国忠所致,所以当务之急,应该诛杀杨国忠。
哥舒翰也正有此意,但又转念一想,倘若真要如此行动,他可就成了第二个安禄山了。那样只会令他一世英名毁于一旦。最终,也便没有采纳王思礼的意见。
很快,这个谋划便传到了杨国忠的耳朵里,他担心自己会死无葬身之地,便开始继续招募兵士,凭着心腹杜乾运日夜统练,随时准备在灞上操戈一场。
对此,哥舒翰也心知肚明,立马向唐皇上疏奏表,请求将灞上的队伍纳入潼关军中,以便于统一指挥。
紧接着,他又以商讨军情为名由,将杜乾运召集到自己大营内斩杀。由此,灞上队伍便被一举吞并。
两人经过了此番的较量,杨国忠的恐惧感又加深几分,而哥舒翰也是整日不安。
这看起来似乎是哥舒翰更胜一筹,而事实上,两人谁也没有讨到便宜。
这一切,太子李亨都看在眼里,心底不由得一阵叹息,高手过招,便是见招拆招,无招胜有招。
潼关在哥舒翰的经营下,固若金汤,尽管叛军主力对潼关一再发起进攻,皆是徒劳无功,西进长安的希望越发变得渺茫。
哥舒翰不愧是一代名将,对当前形势看得十分清楚,如果大军坚守潼关,定然会扭转局势。
待叛军久攻不下之时,一定会军心涣散,众叛亲离,相信到时候趁势出击,则大局可定。
而此时,在唐军与叛军交战中,郭子仪每斩杀敌方一步将,便向己方将士宣誓。
将士们受到了鼓舞,也便殊死战斗。其战果斐然,击破敌军,斩首两千级,俘虏五百人,俘获的马匹数与人数相等。
此前形势大好,有利于大军的发展,再加上各地捷报频传,更令唐皇重新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然而,哥舒翰在镇守潼关以来,由于身体的原因,无法继续处理日常军务,便委以行军司马田良丘主持大局。
而田良丘又不敢独断专行,便让王思礼主管骑兵,李承光主管步兵。
可是王思礼与李承光两人不对付,常常因琐事而争执不下,不肯好好配合,致使得军中号令不一。
再加上哥舒翰统军“严而不恤”,大军士气日渐低落,斗志消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