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八年十月初十,朱由检于山东登州率众誓师,宣布亲率二十万大军北伐,彻底消灭建奴,收复辽东。
为配合这次行动,大明海军将出动十二艘战舰,以中兴号为旗舰,组成联合舰队,运送两千五百名从未参与过海战的水兵,登陆辽西南,对已经投降建奴的吴三桂形成威慑。
二十万只是种文学修饰手法,类似的手法在中国古代史书中屡见不鲜。
朱由检掌握兵力不过区区三万,其中包括一万中卫军,一万八千辅兵,以及两千名训练不久从未参与过实战的海军。就是这三万多人竟敢号称二十万,恨不能将一个人当成六个人用。
说起来崇祯皇帝对人海战术并不感冒,他信仰的第三帝国的闪电战理论,可惜大明没有坦克。
之所以吹嘘二十万大军,无非是从气势上压倒建奴,如果能不战而屈人之兵那当然是最好了。
上次这样想的人是萨尔浒总指挥杨镐。
京师翰林院几位饱学之士写好了讨奴檄文,檄文洋洋洒洒五六万字,全部读完至少需要一个时辰。
檄文辞藻不可谓不华丽,感情不可谓不充沛,文中引经据典,从西周初年开始,各种证据都显示辽东自古以来为中华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
本朝视辽东各部为己出,皇恩浩荡,屡加恩泽,而建奴,却枉顾皇恩,恩将仇报,趁万历年间大明征伐倭国之际,在辽东坐大,屠戮辽民,灭绝城郭······
朱由检本不擅长古文,不像其他穿越者那样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出口成章全知全能俨然已文抄公。所以在接到讨奴檄文后,他粗略翻了翻,发现想要将檄文读完,不仅耗费脑力,还是个体力活,出于对翰林院大学士们的尊重,崇祯皇帝没有对这篇檄文进行任何修改。
“分发各地,让大明百姓好好看看,看看建奴在辽东的滔天罪行!看看朕该不该吃鞑子的肉?!剥鞑子的皮!”
崇祯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八,冲龙煞西,宜远征,婚嫁。
远征与婚嫁同时进行。
婚嫁是指崇祯皇帝集结全部人马,兴师北伐,向多尔衮抢婚,索要大福晋孝庄皇后。
中卫军斥候先行北上,斥候将穿越北直隶,由山西入蒙古,为大军北上提供必要的情报支持。
京师至山西沿途千里皆在明军控制之下,早在七月底,崇祯皇帝便下令各州县为大军筹备粮草,依照每县土地多寡肥瘠,各地承担粮草数量各有不同。此次粮草募集,采取的是购买制,朝廷以稍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粮草,因此北直隶各地商户地主对这次北伐颇为欢迎。
崇祯皇帝率中卫军主力北上,沿斥候侦探路线,长驱直入,直逼蒙古察哈尔部。
崇祯末年清军屡次南下,皆勒令蒙古各部为其提供粮草战马,后来更是要求其直接派兵。
与朝鲜相比,一盘散沙的蒙古部族受建奴控制更紧,受其奴役也更深。
有清一代,清国对蒙古各部控制极为有效,从努尔哈赤时代起,女真便与蒙古高层互有联姻,关系可谓密切。
崇祯皇帝朝思暮想的大福晋孝庄皇后便是从蒙古科尔沁部嫁给辽东,成为清国皇后的。
除了联姻和亲,还有推广佛教,收买王公等手段,其中最有名的,当数臭名昭著的减丁政策。
清国统制下的蒙古各部可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崇祯皇帝这次北伐要做的,便是将这些可怜的蒙古人从我大清统制中解救出来。
蒙古各部统辖区域实在太过广阔,东西贯通长达数千里,朱由检当然不会将这八百人分散到数千公里的漫长战线上。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崇祯皇帝的北伐目标,便是蒙古察哈尔部。
察哈尔部活动区域位于河套平原,与山西毗邻,自从一代大汗林丹汗被我大清消灭后,察哈尔部便成为清军南下掠夺大明的主要帮凶。
血债就要血偿,这句话被崇祯皇帝奉为真理。此次北伐,朱由检要将中卫军精锐集中于河套平原,对察哈尔部造成以致命打击。如同对付张牙舞爪的螃蟹要先断掉他的爪牙。对付建奴,就要先从朝鲜蒙古下手。
朝鲜相距太远,暂时不在朱由检的打击范围内,所以不予以考虑,再说现在远东联盟共和国正在会教它们怎么做人,不,是怎么做狗。
至于蒙古各部,对已经占据北直隶的崇祯来说可算是悬在头顶的一把剑,这把剑锋利与否暂且不论,可以肯定的是,只要蒙古一日不除,大明便一日不能安宁。
此次李定国入陕,出发时,崇祯皇帝只给了他少部分粮草兵械,当然也不会将李定国饿死,不过要想立足陕西,取得胜利,那就要他充分发挥自身军事能力,创造必要的奇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