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目前基本上都是在吃老本,但是再怎么说人家吃的也是曾经的超级大国的老本,估计还是可以吃上个不少时间的。
从这里大概就是可以以看出来了,没有几个诺贝尔物理学奖或者化学奖的得主,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科研大国,当然,说出去也没有人承认。
那么我们现在想要获得这个奖,它容易吗?
貌似不太容易。
多年来,我们是被外国人打怕了,总结来总结去,强兵必须有工业,要搞工业必须有科学研究,要有科学研究必须有基础科学。
所以中国最早的一代搞学问的人或多或少都抱着一颗精忠报国的心去学的。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战火纷飞的三四十年代,中国培养出了一大批世界级的学者,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杨老的父亲到死都对杨先生入籍美国而梗梗于怀。
我理解,当时冒着战火好好读书做学问,是与世界列强竞争的另一条战线,是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继续存在于世界的头等大事。
现在我们已经不太把发展基础科学、甚至教育作为生活中特别大的事情了,发展经济或者说赚钱才是大家共识的头等大事。所以现在搞科学不再是救国了,而更象是“投资”,所以有人会说:我们的资金可以现在一下子都投进去,但短期肯定看不出效果,所以现在不能太着急等等。
从如此实用主义角度看问题的中国人其实并不真的需要基础研究(包括各学科的,哲学、历史、宗教、艺术等都算)。在中国,多数具有才华、头脑灵活的年轻人投身工商业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他们的这种行为也显然为社会媒体和家庭所支持。
媒体和大众一年一度对诺奖的唏嘘显然并不反映他们对科学的热爱或者对人类知识的追求,他们其实需要的是一种认同,象奥运会一样,需要有个“权威平台”来证明中国已经不是从前的中国了,已经加入到现代世界中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或许是一种民族虚荣心的体现,或者是民族不成熟的体现。中国的科技、文化整体落后于欧美、日本、俄罗斯是不争的事实,这个事实无法用举国体制、奥运工程迅速挽回,也无法通过2**,9**,**创新工程挽回。
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可以计划,可以计算“投入产出”的事情。首先需要改变的是中国人对科学的认识、对理性的认识、对真理的认识......,这是一个思想上脱胎换骨的工程,非几代人的努力,很难实现。
换一个角度,媒体所鼓吹的“中国自己的诺贝尔”是很难实现的,尤其是在科学领域。现代科学的特点是合作和开放,如何定义什么是中国自己的,什么是外国的?以国籍定,李-杨当年得奖的时候都还是中国籍,放到今天这属于国家留学政策的成绩,似乎应该算中国自己的。
那以工作发表单位定?以现工作单位定?以谁投资定?
......
这个问题再讨论下去会显得很无聊。因为基础科学研究成果本来就属于全世界,今后的趋势也是大家一起投资、一起做、厉害的人物肯定到处交流,如果想早点兑现诺贝尔情节干脆聘一个有希望得奖的老外到中国来工作。赌一把,还是有可能的。
其实没有诺贝尔奖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中国能尽快富起来,吃饱喝足,大家各自干着自己喜欢的工作,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就足够了。缺了诺贝尔奖,我们依然可以生活得很好。中国的诺贝尔奖情节可以结束了,如果我们爱科学、求真理,那就直接讨论学术好了。
前不久,2018年度诺贝尔奖的自然科学类奖项陆续揭晓,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发现免疫疗法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本庶佑与他的美国同行詹姆斯·艾利森。
至此,日本一共有24人曾获诺贝尔奖,其中2人获奖时已经取得美国国籍,除去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外,日本曾囊括了亚洲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
强吗?
非常强,我们目前来说就两个,而人家是24个,简单来看都非常清楚,是两位数对一位数的碾压。
诺贝尔奖意味着什么?在绝大对数人的认知里,诺贝尔奖代表着人类最高智慧,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国家也被认为拥有领先全球的科学技术。而在这样一个衡量体系中,我们的成绩貌似有些不好看。
这大概就是我们为啥子至今还要仰仗日德的机床和轴承,螺丝,螺母等等,要仰仗美国的芯片,还有通讯专利等等。
这一行毕竟是要考成果来说话的,没有足够拿得出手的成果,那就没有话语权,甚至连谈判权都没有。就算是有,也不过是别人说,你听。
强者的眼中是没有弱者的席位的。
比如说在诺贝尔奖的颁奖晚会上,除了极少部分的学者是已经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人之外,其他的都是这一场竞争的失败者,所以在这里就只能王峰在这上面发表获奖感言,而其他人只能在下面听。
就算是有谁真的不服气,也没有人去询问一个失败者的意见,没有人回去在乎一个失败者的感受。
“很荣幸我能够站在这个领奖台上,感谢......”
获奖感言其实没有什么营养,无非是感谢谁谁谁,感谢谁谁谁,希望什么什么...文学家或许能弄得好听一些,但是王峰这个大老粗可就不会了。
........................................................................................................................................
不过他倒是自动加入了瑞典皇家科学院,以后也算是有了提名的权利了。
根据规定,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给有能力和资格提名的人发送机密文件,由他们推荐诺贝尔化学奖获奖人选,合格的提名人(Qualified nominators)要求如下:
1.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瑞典或外籍院士;
2.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的委员;
3.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4.瑞典、丹麦、芬兰、冰岛和挪威的大学和理工学院,以及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终身科学教授;
5.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至少六所大学或具有同等水平的学院(通常为数百所大学)选出担任同类职务的人员,以确保在不同国家及其学习所在地能够分配到适当的名额;
6.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可能合适的其他科学家。
每年的贝尔化学奖最多颁给三个人及两项不同的科学研究。
获奖者由贝尔化学委员会甄选。该委员会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所推举的五名成员组成。每年9月进行的第一轮选拔中,事先选出包括大学教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等人在内的约3千人会收到一份保密的提名表。表格须于翌年1月之前送达诺贝尔委员会,专家在审议后,在被提名人中选出15人左右。委员会将最终人选报告呈交至皇家科学院,接受进一步审议。瑞典皇家科学院最后以多数表决的方式,挑选出获奖者。
诺贝尔基金会的法规规定,被提名人名单从不向公众发布,被提名人本身也不会得知自己被提名。提名记录封存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