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百姓意识到金州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尤其是住在金州港附近的人们。
数月前,他们看到港口出入各种大型战船和士兵,以及被绳索梱缚的俘虏,刚开始还人心惶惶,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发现生活并没有受到什么不良影响,反而有了一些向好的变化。
尤其是当下家家户户失去进项后,各个屯里都得到了消息。金州府招工,不是征召劳役,而是有酬招工。
“哎,俺们家有的是力气,出出力气,也就暖和了。况且早点上工,还能在工地里吃上热乎的面饼和稀粥,给家里省下一口吃食。”
今天是集市,几个相识的妇人拎着篮子在集市上相遇,闲聊家常,便提到最近发生的事情。
“那倒是,俺家那两个憨货听说上工除了包伙食,还拿工钱,立刻改了懒性,这几日异常勤快,天不亮就出门了。”
“上工倒是不错,可是上工也有不同,出力气的活和出手艺的活,拿的钱可不一样。”
“就是就是,俺家官人以前学过打铁,结果上工时,被人安排去了一个叫什么厂子的,一日三顿包吃不说,一天的工酬还有二十文铜钱,可好了!”
周围一阵艳羨的啧啧声,随即陷入了沉默,纷纷想着有什么办法让自己男人进入那个厂子上工。
“哎,你们可知道招兵的事?俺咋听说金州城也在招兵。”一个扎着花头巾的妇人打破了安静,从旁插嘴道。
此人大家不熟,不过,大家对其话题产生了兴趣。
“这事俺家儿子前天回来说了,俺家当家的不同意。”一个妇人将手中篮子放下,跺着脚,哈着热气回应道。
“俺也担心,不过俺听说了几粧好处,不知是不是真的。”
“当个贼配军有甚好处?”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观念深入汉人的意识,即便是这些穷苦人,也对当兵的颇有不屑。
“据说,包吃包住,发放衣物。”花头巾妇人说道。
“啊?当兵不是自带衣物兵甲吗?”刚刚还看不起当兵的那个妇人惊呼道。
“另外,一个月有一贯饷钱。”花头巾妇人扔出了一记重磅炸弹。
“真的?”听了一贯钱的军饷,原本还不关注此事的婆姨们立刻哗啦啦围了上来。
一贯钱可是不小的一笔收入。
如今北方战乱虽平,却因供应蒙古前线,通货膨胀严重,已经从一年前的700文一石粟米(记重公斤),涨到1000文,即一贯一石。
若当兵一月真的有一贯的收入,足可以养活一户中等人家七八个成年人的口粮。
而实际上,一户家庭,成年人和老幼各占了一半,这样算来,一份军饷养活一户十多口的中等人家一个半月,绰绰有余。
“而且,听衙门里的人说,今后凡是应招入伍的都不要在脸上黔字。三年后,不愿再当兵差,还可以返乡,还会分到五亩良田。”
若是说军饷让居家过日子的婆姨们两眼绿光,那么最后一条,却是让妇人们彻底放弃了抵抗。
无论大周还是金国和蒙古,都是兵役终身制。只要拿了军饷,整个人就等于卖给了官府,在如今战乱不断的年代,当兵就等于是和家人阴阳两隔。而三年可返乡分到田地,则是给每个士兵和他的家庭巨大的希望。
这一巨大的利好消息,让她们都忘了之前当兵不需再龄面的变化。
一片死寂后,一个婆姨突然醒悟过来,兴奋地拍腿叫嚷道:“哪个屯子每年出海打渔不死人,死了啥东西都没给家人留下,还不如当兵吃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