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星的汇报是赵云最关注的,因为超越这个时代的武器燧发枪和将军炮能否形成有效战力,就要看军器厂的火器产量了。
“开炉首月,燧发枪产量是一百杆,火炮八门。上个月,工匠渐渐熟练了各道工序,能月产三百杆燧发枪。火炮十二门。定装火药的月产量也提高了很多,火枪弹药月产一万发左右,火炮弹药月产两百左右。”
“火枪坊、火炮坊和火药坊的工匠各是多少?”赵云皱眉问道。这个产量太少,在战场上无法形成压倒性战力。
“枪械坊工匠六十五人,火炮厂工匠三十七人,火药厂工匠一百八十人。”
“不够。赵明成,你在军器厂扩建后,配合张文星,把我这次带来的工匠充实到军器厂中,扩建后,火枪要月产要超过五百杆,火炮月产要超过二十门,火药产量都要翻倍增长。”
赵明成闻言和张文星相视一眼,点头答应。如果作坊和工匠的数量增加了,增产倒不是不能做到的。
张文星继续介绍其他武器生产,赵云听闻有沿头盔和板甲产量后,也要求增量生产。同时要求庄大志加大生铁和焦炭的进口力度。庄大志闻言,露出一脸苦笑,却也没有反对。
随后宇文战、鲍钺士以及朱启明等人分别介绍所属部队的训练情况。
彭天旭介绍了水军建设和训练,提出船只的改造工作已经完成,可以安排火炮上船,但是火炮和炮手得赵云亲自调度。
赵云当即开始部署火炮上船和炮手随炮入列水军之事,刚刚部署完毕,就听见亲兵门外禀报,谢国明求见。
赵云闻言,挥挥手让其在门外等待,继续安排各项部署和任务。
半个时辰后,诸事完毕,他才召见谢国明。
白发苍苍的谢国明杵着拐棍走进议事厅,看到大厅中央尽头,一个青年高坐上首,分坐两边高椅上的都是身着周人服饰的男子,并非东瀛人跪坐在地板上,微微一愣,随即恢复神情,来到赵云面前,微微拱手道:“不知首座如何称呼,老朽谢国明斗胆拜见。
谢国明六七十岁模样,虽然拿着拐棍,但是气色红润,声音洪亮,口齿清晰。一开口的这句话十分讲究。先问如何称呼赵云。
如果赵云说自己在周廷的官职吧,则被对方抓住把柄,一国臣子占领另一国的土地,却没有本国皇帝的许可,擅动刀兵,则视为谋逆。
若是有周廷皇帝的许可,却没有发送国书给东瀉,声张出兵事由,则是不宣而战,视为不义。
赵云盯着谢国明嘴唇上方那个绿豆大的痦子,忽然指了指对方的位置,让人给对方搬来椅子,然后嘿嘿笑道。
“我的手下都称呼为我小官人,谢老先生就如此称呼吧。”
说罢,他上下打量谢国明的衣服,啧啧叹道:“这身直垂的大袴,做工精致,穿着得体,若不是谢先生一口临安口音的汉话,我还以为你是东瀛人。”
谢国明看着那张搬来的椅子放在赵云正对面(下手座位),微微皱眉,耳中听得对方话语,闻言面色一滞,摇头苦笑道:“小官人说笑了,老朽站着说话便好。”说着话,转头看看两侧端坐的众人。
“他们都是我的心腹属下,你我所言没有忌讳。”赵云朗声说道:“听说你找过我两次,今日再次前来,不知所谓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