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讲了,效果出奇的好,连自己都没有想到。
但是,皇帝的任命让他们感觉蹊跷,袁可立进了都察院,孙承宗入主五军都督府,和他们此前想象的截然不同。
赶来的路上,两人有过对话,既然皇帝如此器重,他俩以为只有两种可能。第一是奔赴辽东,像几年前一样,?小承宗任蓟辽总督,总管辽东及蓟州军事。袁可立任登莱总督,负责水师和后勤供应,以及登州、莱州、皮岛、觉华岛诸军事。第二种可能是入阁,俩人中有一个就任内阁首辅,协助皇帝主持大汉国政。
结果都不是,两人分别被分配进入都察院和五军都督府。
赵云有必要公布答案,解答他们心中的疑惑。辽东战事固然重要,但大汉的根基不在辽东,而在乎朝
堂。
袁可立为什么进都察院,在于大汉的吏治腐败已经侵入骨髓,再不整改会病入膏肓。拿最近山东赈灾为例,赵云特意关注了一下,户部拨发的救灾粮还没出京,已经少了三分之二。等运到山东,层层官吏盘剥,最后到百姓手中所剩无几。
这还是户部尚书苏茂相和山东巡抚李精白亲自主持的救灾,弄成这个样子算是比较好的一次,可见平日里的潜规则有多么恶劣。
赵云没有处罚苏茂相和李精白,反而让苏茂相入阁。原因是责任不在于个人,而是大汉朝政骨子里的堕落,连户部尚书和山东巡抚都不能免俗。
听了赵云讲的案例,袁可立清楚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大汉之所以税赋收不上来,钱粮不能花到刀刃上,与官员队伍的腐朽、结党、不作为紧密相关,如何营造风清气结的官场氛围,是他这个都察院左都御史应该做的。
至于孙承宗的任命,赵云只是提醒了一下,边军现在是什么状态?孙先生在辽东时为什么舍弃边军不用,非要重新招募训练关宁铁骑?
关宁铁骑真的强吗?和几十年前的戚家军比如何?和大汉赴朝鲜征讨倭国的军队比如何?
不是关宁铁骑强,也不是女真骑兵不可战胜,而是我们其它地方的边军,太弱了!
孙承宗入主五军都督府,任务是改造边军,甚至可以废黜边军。如今时过境迁,大汉不再需要营兵制,不需要军户,需要一支战斗力强大的新军。他们必须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必须有出色的将领和铁血的军卒,需要纪律严明、赏罚分明。
孙承宗拜服,辽东只是大汉之一隅,守住坚城,用大炮足以对付女真。所以,皇帝希望他从根本上改变颓势,大汉的军事强大在于京营,而不是关宁铁骑。
这段话说完,两人明白皇帝的良苦用心,他们分别担负吏治、军制两个方面的重大改革,责任比赶赴辽东,或者做内阁首辅更为重大。
徐光启一直很坦然,国子监祭酒的位置不高,却非常适合他。
诏旨中说了,徐光启仍然住在顺义皇庄,继续从事他多方面的科学研究。皇帝将为他配备各方面的人才,跟着他学习,帮着他研究,从军事、经济、教育、数学、历法各方面驱动大汉的发展。
如果大汉朝是一台机器,袁可立和孙承宗在维修,让机器顺畅的运转。而徐光启对付的是发动机,想办法从科学技术方面提升动力,决定这台机器运转的上限。
赵云很高兴,哪怕面前是四菜一汤,全是家常菜,他仍然吃出山珍海味的快感。三位先生年龄都在六十以上,他们将组成大汉向前发展的三驾马车,迅速将女真人甩在后面。
王承恩来报,锦衣卫指挥佥事刘文炳带如意赌坊的幕后东家拜见。
赵云和三位先生打个招呼,朕去去就来!
他很好奇,这位幕后隐藏的东家到底是谁?
而隐藏在东家身后的人,又是自己身边的哪一位?
见到鲍崖的时候,赵云恍然大悟,原来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