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摒退了众人后,与王零两人促膝长谈,但大多数时间两人的问题和答案并不相符,王零理解不了那些复杂的禅宗密语,方丈也不太理解王零口中的新颖词汇。但氛围还是很和谐,王零简要地描述了未来的宗教发展,也提出了自己希望的宗教的样子,其实他了解的并不多。奈何那段记忆中的奶奶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在耳濡目染之下还算能说出点一二三四。
至于灭除宗教这种行为,王零是不可能做的。人总是需要信仰的,无非是信人还是信己的问题。
方丈得到了自己的答案,心满意足地离开,走的时候除了王零按照记忆写的一些书籍之外,还有农业部的几袋良种。王零最后提的问题,他没有正面回答,只留了简单的一句话:“你既有了决定,那找其缘由又有何用?”
……
三辅之地的大旱致使民不聊生,长安城内的一斛谷值钱50万,要知道冀州的粮价虽然高也不会高过一斛千钱,就这样冀州人依旧活的很艰难,更别提长安人,易子而食已算平常,还有些食人者。这场灾祸还是影响到了山里的布置,不少潜伏于此的暗子还没启用就死于饥饿的乱民之中。
灾祸若是没有真正让皇帝看到,或许就不会闹得这么大,朝堂之上借此吸百姓血的官员大有人在。朝堂之上的权利还掌握在那几个董卓旧将手上,如今他们也是各自手握重权,但很显然那三人并不和,所有人都在等着他们之间火并。
那个死谏的臣子尸骨未寒,但他的死终于让那份写满了百姓血泪的奏章交到了皇帝手中。现在年仅十三岁的小皇帝刘协终于出手,向百姓展示了他的第一次手段,但也是最后一次。
小黄门读奏章读的很慢,眼神四处逃避,若非刘协坐在他身后,他恐怕早就跪倒在地。念完整篇文章,小黄门早已大汗淋漓,看着坐在最前方的李傕等人没有出言反对,大舒了一口气。
“你做的很好!”刘协的声音很小,没有让旁人察觉。
刘协将眼神望向那几位西凉将军:“诸卿有何良策?”
沉寂的朝堂就如当年董卓之时,刘协看到朝堂那侧几个跃跃欲试的官员最终还是止步的时候还是叹了一口气。
“朕,”这个词刘协用的还不熟练,或许朝堂内众人都没有把他当成皇帝,“欲出太仓米豆为贫人作糜。大司马有何意见?”
李傕上前道:“陛下英明!”这种麻烦事不知道皇帝总是询问他,若是贾文和在此,肯定没有这么多麻烦事。
于是事件就安排了下去,负责的人是侯汶,一个侍御史。但是数日之后情况未见好转,刘协没有出门的机会,这些事都是那个小黄门出门的带回来的消息。不是说非要重用太监,而是皇帝本来就没有可信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