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世子慕容俊一番豪言壮语,赢得王廷一片赞美附和之声。
军师慕容评最为起劲,他有自己的利益所在,高声附和。
“王兄,世子所言也是臣弟之意,我们祖辈就崛起于鲜卑山,一直养马放牧,自由自在,可恶的赵人用胡刀和利箭迫使我们俯首称臣,现在鲜卑人要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就在王廷一边倒同意石虎的提议时,燕王次子慕容恪却唱起了反调!
慕容恪沉着冷静,以石虎的凶残狡诈,难保此次的亲笔信不是他的缓兵之计。
如果鲜卑人出兵帮助剿灭晋军,他解除了南方之忧,事后,很可能再把兵锋对准青州,那王廷又得罪了晋人。
晋人虽偏安江南,但毕竟是中朝的继任,还是名义上的正统和共主,让石虎同意鲜卑人自立,哪有让晋室同意并册封来得更名正言顺。
慕容恪所说的,也引起了燕王的深思。
当初石勒建立大赵,就是自行建国,并未征得大晋许可,因而双方一直处于敌对状态,战火不断。
北方众多零散分布的割据政权和少数民族部落并未真正归顺赵人,内心里不承认大赵政权,不过是力有不逮。
看燕王沉吟不语,慕容评很担心,为自己的雄心壮志受阻而担心。
“王兄,两害相权取其轻,你也看到信上所说的,如果能联合进击晋人,帮他们夺取徐州,石虎则同意咱建国,否则将倾全力攻打鲜卑。试想一下,如果咱们拒绝了,秦王再为了自保而落井下石,那我们就要独挡赵人兵锋,后果不堪设想啊!”
“父王,叔叔所言确为实情。”
燕王第三子、同样骁勇善战的慕容垂也赞同此议。
“鲜卑人建国,不仅有赵人的羁绊,就是鲜卑内部也有些部落不服我们慕容氏,心怀鬼胎,打着他们自己部落的算盘。此时,赵人主动媾和,正是王廷消除外患,铲除内忧的绝佳良机。”
慕容恪打心眼里反对他们的意见,他对石虎看得很透,不想鲜卑人被赵人牵着鼻子走,急忙争辩。
“父王,孩儿认为不妥。我鲜卑人光明磊落,凭本事和胆识立身处世,怎能和石虎这样以下犯上胁迫君主的乱臣贼子勾结?诸位,你们都忘了石虎对我们的残害了吗?当年为了臣服我们,他杀了多少鲜卑人,我和婉儿都差点被他害死!”
“二弟,过去的事就别提了,天底之下,亘古不变的只有永恒的利益。”
慕容俊笑着拿起纸笺,晃了晃。
“这是石虎的亲笔信,他如果想反悔,只要我们公之于众,谅他也不敢失信。而且,秦人如果落井下石,会掂量掂量的,难道他们不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吗?”
“世子说得在理,石虎要想反悔,他不得不慎。”
燕王综合了双方的意见,颔首言道:“我想秦王肯定也收到了同样的亲笔信,燕秦一体的道理他不会不懂。不过恪儿所言,也有些道理,值得咱们斟酌。若是真要南下,那就是向晋人正式宣战,没了退路,今后还怎么握手言和?”
慕容评和世子慕容俊目的不同,想法难得的一致。
他口若悬河,坚持认为,鲜卑人现在要解决的是燃眉之急。
至于晋人是否会忌恨他们,是将他们视为敌人还是朋友,衡量标准绝不是感情,关键是取决于利益。
不管如何,今后晋赵死敌的局面不会改变,鲜卑人还可以浑水摸鱼,左右逢源。
待形势变化,晋人倘若有一天,需要他们牵制赵人之时,双方自然会化敌为友。
“王兄,世子就是高明,这个世道利益最重要,只有具备足够的本钱才能够生存下来,王兄此刻千万不能前瞻后顾。”
这番话听起来有些刺耳,也不厚道,燕王权衡利弊之后,定下了主意。
他认为,慕容评身为军师,老成,眼光长远,虽说不仗义,但确实指点了鲜卑人的迷津。
“俊儿,垂儿,你们负责发兵南下。恪儿,你回兖州,负责马匹粮草供应。要记住,按照和赵人商定的计划办,不要让石虎抓住什么把柄,以免将来以此为由翻脸不认账。”
慕容评回到下辖的部落,早有使者在大帐等候,满满的两箱子金玉珠宝,看到他眼花缭乱,眼中喷射出贪婪的欲火。
口中却说道:“使不得,使不得。你家大人也太客套了,本军师就是动动嘴,不敢接受如此厚谢!”
“军师大人过谦了,我家大将军说了,军师说的是金玉良言,当然要以金玉相酬劳,请务必收下。我家大将军还说了,今后可能还有琐事要烦劳军师大人,还望大人一如既往出手相助。”
“好说,好说!”
慕容评眉开眼笑,眼前金灿灿黄澄澄的俗物实在诱人。
慕容评就是石闵在石虎面前提及的那个人,那个有致命癖好之人,为了钱财可以无所畏惧的人。
而且,他贪财逐利的癖好越来越深,越来越重,难以自拔,最终付出了不可挽回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