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内之人都死了!
地上躺着一对年轻夫妇,三十来岁,脖颈上中刀,血水流了满地,沾在脚底粘乎乎的。土床上还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最为可怜的则是床底下,一个老妇人背部一个血洞,身底下还压着一个小男孩。估计是危急之时,祖母拼死护住孙子想让他爬进去躲避,结果凶手一刀直穿过去,祖孙同时被杀。一家五口被灭门,惨不忍睹。
父子二人出了门,看了看几家邻舍,都是如此。看来是有人洗劫了整个村子,杀了所有的人。
桓彝怒骂道:“一定又是该死的匪寇流民干的,他们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干了多少伤天害理的事。”
“不!爹,这八成是官兵所为。你看,这屋内的摆设没什么变化,床头的柜子还有瓮中的存粮也在,特别是这几人的伤口,都是刀伤,而且是一刀致命。如果是匪寇流民,他们的武器各式各样,手法也是参差不齐,杀了人之后肯定翻箱倒柜,连一粒米都不会放过的。”
桓彝仔细看了看,还真是这样,儿子的分析没错,难道是盘踞在此的祖约所为?还有,听说前阵子这里发生兵乱,大将军王敦曾率军来此,莫非和他有关?
父子神色悲戚,走出了村子。这时,桓温听到十几米外灌木中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蹑手蹑脚走了过去。忽的从丛中窜着两只野兔,见有人来,想要溜走。桓温眼疾手快,嗖嗖掷出两颗石子,兔子应声而倒。
吃了几日的干粮,这下可以打个牙祭,吃点肉了。
荒年时节,狐兔很多,百姓们忍饥挨饿,这两只野兔却难得的肥硕。不一会,肉烤得焦黄,肉香四溢,馋得两个弟弟口舌生津,一家人大快朵颐。
桓彝在西晋末年曾担任过州里的官职,元帝司马睿没有南渡时招募他为参军。元帝跑到建康后,他没来得及一起逃走,于是就在乡野躲避,想等战乱平息再走,结果北方两个赵国为争夺洛阳大打出手,根本没有机会,这一等就是几年。
桓彝出生儒门,家学渊源浓厚,逃难路上都没丢下书籍。不仅如此,还督促桓温要时常温习。
“爹昨日布置的是论语中的为政篇,其中有一句孩儿记得很牢,就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就是说,君王治理天下,要广施仁德,心系百姓,这样的话,才能得到天下人的拥戴。可是,现在赵人烧杀抢掠,南边的大晋听说也暗中争斗,这天下哪还有仁德可言?”
桓彝回答不了这个疑问,因为当下的世道的确和书上所说的格格不入,现在掌握天下靠的不是仁德,而是兵权。如果孔老夫子还在,估计和自己一样,也奔波在逃难的路上。
西晋就是最好的解释,大好的江山因为皇帝的昏庸而毁灭。原先臣服的匈奴人反叛,建立了汉国,死后,另一个儿子杀了太子篡位登基,灭了西晋。之后又被自家人弑君夺位,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
赵国有一个猛将石勒,屡立军功,不服皇帝统治,带着自己的部族和兵马离开长安,也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似乎故意和旧主子怄气,石勒的国号也称作赵。这样,北方就有了两个赵国,势不两立,先在黄河以北大动干戈,匈奴人不敌,退回河南。
双方又在中原一带争夺城池,劫掠生口。战火愈烧愈旺,苦了大晋的北方遗民,他们挣扎在铁蹄之下,呻吟在乱兵之中。房屋被毁,牲口被劫,青壮之人被掳掠入伍,妇人则惨遭奸淫。
桓彝想到这里,不禁长叹一声:“国没了,受难的还是百姓啊。把百姓都杀了,没有了民脂民膏,君王们吃什么,喝什么?唉,不知这次回朝,到底是凶是吉,也不知这乱局,何时才能结束?”
“爹,孩儿以为,导致混乱的不是乱兵,也不是乱将,而是混乱的制度。大晋的亡国是因为那些司马家的王爷兵权太大,才有了野心,八个王爷互相攻打,朝廷内耗,实力大损,才被赵人所灭。如今听说,建康的朝廷之中,王家独大,掌握朝政和兵权,这样下去,祸事迟早还会重演。所以说,要想世道太平,就必须要改变这格局,不能让这些大族势力太大,尾大不掉!”
桓彝欣慰的看着桓温,越发觉得这小子必成大器,这样的年纪就能抽丝剥茧,找到乱局背后的根源,让自己当爹的都觉得惭愧。“温儿,理是这个理,他王家独大也是立过大功的原因,皇帝也没办法。这不,元皇帝刚想夺他们的权,就被逼死了。当今圣上战战兢兢,只能暗中行事,也真是难为他了。”
这时,孔氏凑了过来,笑道:“老爷又在忧国忧民讲大道理,这次咱全家能顺利返朝,温儿功不可没,这对顺风耳起了大作用。”
“是啊,温儿一出生,左耳后就带着七颗红痣,就像天上的北斗七星一样排列。我是看不懂,说不定还应着什么天命呢。”
桓彝出发前还忧心忡忡,此刻又充满了期盼,回朝之后一定会大干一番,忠心辅佐朝廷。孔氏也乐呵呵的,眼看就能安全了,也就忘了身上的病痛。
桓温见爹娘夸奖自己,伸手摸了摸耳后的七颗痣。洛阳战乱,一家人只能避居郊野,缺衣少食,桓温每日就和弟弟们进山采药,挖野菜,采山果,掏鸟窝以贴补家用。
这五六年间,学了不少本事,登山如履平地,爬树飞快,和猴子一样,手中的石子弹无虚发,能打中飞鸟。尤其是这耳朵,特别灵敏,常常能捕捉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
这次举家南投,从洛阳南经许昌,到了汝阴郡境内,花了四日工夫,一路上昼伏夜出,碰到三回赵人的骑兵,每次都能凭着超强的听觉感受到杂乱的蹄声,从而提前藏匿,躲过了赵人。
在洛阳,父亲的严厉督导让他养成了读书的习惯,遍读儒学典籍,特别是秦汉三国的史书更感兴趣,加之人聪慧,记忆力又强,对前朝往事和谋臣猛将的故事如数家珍。尽管爹娘此刻兴高采烈,但史书中的经验告诉他,当今的世道,还有这次南渡之行,他并不乐观。
后来发生的事情也证明了他的判断,这条路的确不是那么顺畅,一家人并未脱离险境,很快就出了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