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道:“你看,城中有不少流民,不知道是从何处而来?”
苏迨道:“想必是周边各州各县的人吧,即便是京师那样的繁华之处也总有穷困潦倒之人,更何况是扬州。”
苏轼虽然应答着:“也是。”但心中疑窦愈发浓郁。
马车行进了许久开始减速,苏轼料想衙门快到了,再度将头探出窗外,只见衙门口站了不少身着官服的人。他定睛一看,为首的一人正是晁补之,不由喜上眉梢。苏轼等人一下船,一名衙役便快马回衙门通报,晁补之激动不已,带领衙门部分官员出门迎接。
马车停了下来,晁补之迎上前去,开心道:“可把您盼来了!”
苏轼笑道:“多年不见,无咎还是如此神采奕奕。”
晁补之吩咐衙役带领王闰之等人去官舍休息,然后和苏轼有说有笑进了衙门。两人闲聊了一会儿,苏轼问道:“我刚才见城中有不少流民,他们是从何而来?”
晁补之道:“各地都有。”
苏轼道:“今年东南一带并未受灾,他们不在家好好耕种、等待夏收,为何要逃亡于此?”
晁补之道:“夏天麦子熟了,官员就会催收积欠的税赋,因此流民不敢归乡,逃亡于此。”
苏轼感慨道:“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以前我还不信这些话,如今看来,只会比这句话更严重。水灾、旱灾能杀人,比猛虎还严重百倍,百姓畏惧催收欠款多于畏惧水灾、旱灾啊!”
晁补之道:“没办法,圣命难违,就算官员们知道百姓们艰难,一级压一级,也只得催收。”
苏轼道:“流民四处逃亡,会为当地带来诸多隐患,一旦落草为寇,四处盗窃、抢夺财物,百姓们的日子就更难过了,须得想个解决办法啊!”
晁补之道:“恩师可有想到什么办法?”
苏轼摇摇头,道:“暂未想到。我既已到任,就先在给朝廷上呈的《扬州谢上表》中提一下百姓积欠税赋之事,看朝廷作何反应吧。”
晁补之道:“也只能如此了,希望朝廷看到后能有所动容。”
苏轼命晁补之将扬州的情况汇报一下,然后将各类卷宗、账簿拿来让自己过目,以便更快的了解当地的情况,开始处理公务。
数日后。
苏轼正在知州厅处理公务,一名官员敲门而入,将一本账簿递给苏轼,道:“苏大人,这是今年万花会的预计开支,请您过目。”
苏轼随口说着:“什么万花会?”然后开始翻看账簿。
官员回答道:“这是扬州的传统,每年……”话未说完只听苏轼生气地将账簿合上,用力拍到桌上,厉声道:“胡闹!这是个什么传统,竟然要采买十万支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