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县令也怕麻烦,随声附和道:“蝗虫以草为食,可为民除草,何来蝗灾?大人真的多虑了。”
苏轼呵斥道:“假如蝗虫果真能为民除草,百姓应该祈祷它来,岂能忍心杀它!你骗谁呢!蝗虫过境,庄稼全无,届时百姓食不果腹,流民遍地,盗贼肆起,我等身为一方父母官岂能坐视不理!坐观不救,何以心安!”
屋内雅雀无声,众人没想到苏轼发这么大的火,皆低头不语。许久,刘庭式开口道:“既然大人说蝗灾后果如此严重,可有解决之法?”
苏轼深吸一口气,平复下情绪,道:“蝗灾一旦发生只能捕蝗,可谓杯水车薪,所以我们必须赶在虫卵成虫之前尽可能地清除虫卵,以防明年虫灾发生。我昨天想了很久,现在农闲,不如组织百姓下田寻卵,然后焚之。”
刘庭式道:“下田寻卵这要找到什么时候啊!而且大家不一定愿意去找啊!”
莒县县令道:“那好办,我回县衙即可下发指令命百姓下田挖取。”
刘庭式道:“强制下令百姓自然会去挖,但是难免敷衍了事,最后田里还是有很多虫卵未除反而误事。”
苏轼道:“我有想过这个问题,所以打算开仓放粮,对于挖出虫卵之人予以奖励米粮,挖得越多奖励得越多。”
一直没开口的胶西县令道:“那要浪费多少粮食啊!”
苏轼道:“肯定要挖出非常多才能奖励,这样也可鼓励大家多挖,至于标准大家可以回去结合本县粮仓的实数予以定夺,三日后报我。当然你们若是有更好的除虫方法可尽数道来。”
众人面面相觑,实在不知除了挖虫卵,还能有什么更好的方法,于是纷纷表示同意。
苏轼与众人聊了别的情况,许久才散会。他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在漆黑的夜色下,大脑飞速旋转着,思索后续的问题,不知不觉竟已走至家门口。苏轼回到厢房,换上便服,对王闰之道:“家里还能腾出空屋子吗?”
王闰之以为苏轼又要为王朝云另辟一间房间,道:“上次不是给你说了,如果朝云单独住一间,丫鬟们就住的有些局促了。”
苏轼道:“不是朝云,是我想单独要一间书斋。我可能很长一段时间晚上都要查阅资料和卷宗,不想打扰迈儿、迨儿读书,所以看能不能给我腾出一间。”
王闰之道:“你都说了,肯定要腾出来呀!让家仆们挤挤就是了。”说完吩咐小暖去操办。家仆们将靠近原本书斋最近的一间厢房腾空,搬进桌椅、睡塌等物。
吃过晚饭,苏轼来到新书斋,见王闰之已命人将衙役下午送来的卷宗放在桌上,屋内没有书架有些空荡。王闰之道:“你这几天先凑合用着,我昨天已命木匠制作书架了,估计过几天就能送来。”
苏轼满意地点点头,道:“家中有你什么事都不用操心。”
王闰之笑道:“我也就只能为你做这些了。你快看吧,免得又要熬夜。”
苏轼道:“对了,最近我就睡书斋了,免得回去太晚打扰你,你给我填几床被子吧。”
王闰之命小暖速去置办,嘱咐了苏轼几句就离开了。苏轼在桌边坐下开始翻看卷宗,之前做通判时,事事还有知州在前面顶着,如今自己身为知州,责任重大,只有了解清楚当地的情况才能因地制宜开展工作。
三日后。
各县县令上报上来奖励的方案,苏轼酌情定夺后开始在全州各县实施。不管家里有没有田地的,听说挖出虫卵可以得米粮纷纷加入了挖卵大军中,一时间浩浩荡荡田间到处都是人,争相找寻虫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