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听后大惊,道:“学生何德何能可以改变我朝文风?”
欧阳修道:“你可以的。唐朝、五代诗文辞藻优美却空洞无华,而你的诗文论述之精与辞藻之美相得益彰。从前以诗为尊,词不过是用来在酒桌上唱和助兴,难登大雅之堂,但你却开创了议论之风,将咏物言志融入词作之中。如今不光京师,就连地方也在传阅你的诗词,其影响力之深可见一斑。你定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文学之士,将诗词文章以独特的风格发扬光大,我对你有这个信心。”
苏轼后退一步,躬身行礼道:“学生定不负恩师所望。”
欧阳修满意的点点头,拍着苏轼的肩膀,道:“子瞻,为师老了,未来必定是你的天下,我相信你的文章诗词定会流传后世、名垂千古。”
苏轼道:“恩师的文学成就,学生难以望其项背,名垂千古实不敢当。但学生向您保证定会尽我所能继续推动诗文革新之路,绝不让恩师的心血付诸东流。”
欧阳修语气坚定地说道:“为师相信你。”
苏辙见行李俱以收拾妥当,走到欧阳修、苏轼身边,道:“兄长,一切都打点好了,准备出发吧。”
苏轼点点头,对不远处的苏迈喊道:“迈儿,我们准备走了,快来拜别师公。”
苏迈走了过来,躬身行礼道:“还望师公注意身体,迈儿就此别过。”
欧阳修从怀中掏出一支笔递给苏迈,道:“你猜这是何物?”
苏迈一脸迷茫地看着欧阳修,道:“这不就是一支普通的笔吗?”
欧阳修笑道:“这可不是普通的笔,是你爹当年参加贡举考试的笔。”
苏轼愕然,接过笔仔细打量着,震惊道:“您收起来了?”
欧阳修当年是苏轼贡举考试的考官之一,他当时以为以苏轼的才华就算不是状元之才也必定名列前茅,等考试结束后便将其用过的笔收了起来。虽然最后章衡、窦卞、罗恺分别荣登状元、榜眼、探花,但作为自己得意的门生,欧阳修这么多年来一直珍藏着苏轼用过的笔。他笑着对苏迈道:“师公将这支笔送给你如何?”
苏轼轻抚笔杆眼眶泛红,原来他在欧阳修心中比自己想象的还要重要。他将笔递给苏迈,道:“还不快谢过师公!”
苏迈接过笔,拱手道:“多谢师公。”
欧阳修笑道:“你收了这支笔,将来定要像你爹那样在诗文上用心钻研,有所作为。”
苏迈道:“定不负师公所望!”